與那國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語表記 | |
---|---|
日語原文 | -{与那国島}- |
假名 | よなぐにじま |
羅馬字 | Yonaguni-jima |
與那國島為琉球列島內八重山群島的最西端,是日本最西端的島嶼,位於台灣東北部外海,距離台灣約有111公里,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可遠眺台灣的山脈。全島屬於日本沖繩縣八重山郡與那國町。
1985年在與那國島週圍的海底發現了大型的切割過的石塊建築遺跡,該島也因此遺跡而聞名。
目录 |
[编辑] 地理
- 與那國島的面積約28.88平方公里,人口約1745人,年平均氣溫23.9℃,年降雨量約3000mm;由於島上全年吹著強勁的南風,使南部海岸侵蝕較為明顯,多為懸崖絕壁。
- 島上產業包括漁業、甘蔗農業、奶酪畜牧業及旅遊,島的南側土地有牛馬放牧,比穿附近也設有蝦的養殖場。
- 島上主要有三個村落,分別為位於北部的祖納(-{そない}-/Sonai)、西部的久部良(-{くぶら}-/Kubura)、南部的比川(-{ひがわ}-/Higawa)。町公所設於祖納。
[编辑] 人文
- 島上使用稱為與那國語的琉球語方言。
- 由於琉球列島曾經被美軍所統治,在沖繩回歸日本後造成與那國島領空的西部三分之一被劃為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及飛航情報區,造成日本的領空不屬日本管制的現象。從石垣島方向飛來的飛機,必須先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再降落於島上。
[编辑] 歷史
與那國島在上次冰河時期屬於亞洲大陸的一部份。1510年時被納入琉球國的支配之下。1879年隨琉球國一起被併入日本。二次戰後的1945年至1972年期間的美國治理琉球時期為美國所統治,直到沖繩回歸才再度由日本管治。
[编辑] 與台灣合作之提議
由於與那國島鄰近台灣,二次大戰後,曾一度引發「回歸日本」、「回歸台灣」和「獨立」三種爭論,最後經町民決議,歸屬日本。[1]
然而近年來日本政府推動稅制改革,地方稅刪除了二十%,同時又將刪除各漁業團體的補助,導致與那國町財政出現困難,引起不滿。因此在2005年4月5日,與那國町通過「自立」決議,決議的主張包括四個重點: [2] [3] [4] [5]
因為日本政府的反對,此決議至今並未有任何新的進展。[6]
[编辑] 海底遺蹟
與那國島的海底遺蹟包括了上一個冰河時期的遺蹟、陸生動植物的遺蹟以及鐘乳石的遺蹟。這些證據暗示海底的建築遺蹟可能有3000至10000年以上之久,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與那國島於1985年開始名聲遠播。探險者新嵩喜,八郎(あらたけ きはちろう)(英語:Kihachirō Aratake)偶然發現了非常奇特的、據說屬於古文明的水下的建築結構。歷史及考古學在此之前對這些建築結構的存在並不知情。之後沒有多久,一群由琉球大學的木村政昭(きむら まさあき)(英語:Masaaki Kimura)[7]指揮的科學家證實了這些遺蹟的存在。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注释
- ↑ 中央社新聞 日本與那國島開拓活路 放眼台灣
- ↑ 與那國町官方網頁 與那國自立理念
- ↑ 東森新聞報 島上經濟惡化 媒體:日本「與那國」島想加入台灣
- ↑ 自由電子報 日與那國島鬧獨立 想與花蓮共通貨幣
- ↑ 中文維基 新聞動態
- ↑ 與那國町官方網頁 與那國「國境交流特區」政府最後回答
- ↑ 英語版及西班牙語版維基百科都提到此人名為Misaki Kimura。西班牙語版另附漢字為“木村政昭”。然而許多英語及日語網站顯示進行對與那國島海底遺蹟研究的名叫木村政昭的人日語拼音應是Masaaki Kimura。由於日語人名發音沒有十分固定的規則,不敢確定Misaki Kimura與Masaaki Kimura是否為同一人而僅是拼音的誤植。將繼續再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