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音派,是基督新教的一派別。福音派(Evangelical)字詞,源自希臘文ευαγγελιον,原文意思就是好消息,原無派別之意。
整體來說,福音派是恪守傳統教義、重視《聖經》權威和學術研究,而不予人視為固執無知。福音派喜歡定位為「強調教義的宗派」,比基要派更願聽取不同方面的觀點。例如,福音派會與不同的教會合作,但也认为应该限制教会对政治决策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甚至容納不强调《聖經》是完美的觀點。另外,福音派的內部對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意見依然存在分歧,但福音派教會仍有相當的參與。
目录 |
[编辑] 沿革
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的跟隨者,自稱為福音派,是福音的傳揚者。當時,這個字詞大概表明是改革派或復原派的意思。在其後的各個宗教改革運動中,如18世紀在德國的敬虔主義(Pietism)、英國的循道主義(Methodism)和在美國的大甦醒(The Great Awakening)復興運動都一再引起福音派的覺醒(Evangelical Awakening)。其中大覺醒復興運動的領導人,如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德韋特(Timothy Dwight)、佈道家芬尼(Charles Finney)和慕迪(D.L.Moody)等人,都視為福音派的重要人物。19世紀,自由主義興起,使正興起的福音派一度衰落。
從1940年開始,福音派主義在基要主義中興起。基要主義慢慢分化出正式的基要派和福音派。到1940-50年代,主要透過不同的傳播媒體、佈道大會、神學院及著作,使此勢力再度掀起新浪潮,其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紀的後期,福音派穩定增長。葛培理佈道團更積極倡辦國際福音會議。於1966年在西柏林舉行的國際福音會議中,發表了福音派宣言,劃定福音派立場。在1974年,在洛桑舉行的國際福音會議中,福音派融合基要派,成為了美國的主流教派。
[编辑] 基要信仰
浸信会著名神學家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曾指出基本信念:
- 圣经的至高地位
- 耶稣基督的荣美
- 圣灵的主权
- 得救的必要性
- 布道的优先
- 团契的重要
[编辑] 反對觀點
由於福音派听取不同的观点,一些宗教人士認為這反而失去了立場。從福音派領袖與天主教的合作的事例便可見一班。在1994年3月29日美國舉行的一個宗教會議中,福音派領袖公開地說:“我們藉著共同的認知共聚一堂﹔這認知是所有在基督耶穌裡的弟兄姊妹,藉著神的恩典真實地相信耶穌基督是救主與主的。”他們公開地宣稱天主教徒為「弟兄」,更和天主教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书《福音教派與大公教合一》,當中同意停止改变對方接受自己信仰的事。福音派的領袖認為這是時勢所趨的作法,卻用包容的手段接納了福音派原先所反對的異端教義。這引起其他基督教派與內部人士的爭議,有的更視之為离經叛道的事。由於福音派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成為美國生活的主流教派,而福音派信仰卻強調信徒個人跟基督之關係,至令福音派信仰只有少許可辦認或必需的神學元素。神學院教授戴衛‧韋爾斯(David Wells)在《真理無立足之地》中,曾將情況形容為“福音主義的衰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