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意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社群意識(-{Sense of community}-)是社會心理學的一種〔更確切的說,是社區心理學的一種〕,主要關注焦點在於社區的經驗,而不是社區的結構、型態、組織,或者其他外在的特徵。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等對於社區作了許多學術研究,提供理論架構去解釋社區的形成跟發展,但心理學家嘗試從個人知覺、理解、態度以及感覺等微觀面向切入研究社區,企圖從社區以及居民間的交互關係中獲得完整的,多方面的社群經驗。
心理學家賽爾森在1974年指出,心理學中的社群意識成為社區心理學的研究重心,但有許多定義是模糊的而且非理論(Pretty, 1990)。所以,有些學者開始針對社群意識發展實證研究,其中1986年是研究的高峰(賽爾森,1986;夏維斯與佩提,1999)。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麥克米蘭與夏維斯(1986)的研究是最具有影響力,並且開創了近來研究的領域先鋒。
[编辑] 社群意識之沿革
作者 |
社群意識的面向 |
McMillan & Chavis (1986) |
會員關係(邊界,情感安全,個人投入,歸屬感與認同感,共有的象徵體系),影響力(吸力,推力),整合與滿足需求,分享情感 |
McMillan (1996) |
精神,信任,交換,藝術 |
Rovai (2002a) |
精神,信任,相互作用,共同性 |
Rovai (2002b) |
凝聚力,價值與目標分享 |
Blanchard & Markus (2004) |
成員關係(相互認同,歸屬感,社群象徵),互助,情感分享(歸屬感 (attachment) 與義務 (obligation) ,區別自己與他人,與特定成員產生關係) |
Kim, Lee & Hiemstra (2004) |
成員關係的認同,影響關係,整合與滿足需求,情感分享 |
曾淑芬等 (1999) |
參與感,歸屬感,團結感,包容感 |
Burroughs & Eby (1998) |
支持,情感安全,歸屬感,精神象徵,團隊熟悉度,誠懇的互動 |
陳家維 (2006) |
會員關係,整合與滿足需求,分享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