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计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适计算又称普存计算、普及计算(英文中叫做pervasive computing或者Ubiquitous computing)这一概念强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计算,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在普适计算的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普适计算是一个涉及研究范围很广的课题,包括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人机交互,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感知网络以及信息融合等等多方面技术的融合。
目录 |
[编辑] “随时随地”是普适计算的口号!
普适计算的促进者希望嵌入到环境或日常工具中去的计算能够使人更自然的和计算机交互。而普适计算的显著目标之一则是使得计算机设备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从而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自动的基于用户需要或者设定的行为。比如手机感知现在用户正在开会这个环境而自动切换为静音模式,并且自动答复来电者"主人正在开会"。这看似天方夜谈,但是十几年前谁能想到今天可以不用到处寻找电话厅而随时随地用手机进行沟通?而普适计算则意味着不用去为了使用计算机而去寻找一台计算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根据需要获得计算能力。
[编辑] 普适计算的历史
- 1988年,Mark Weiser提出了普适计算的思想,并预测计算模式会发展为普适计算。(另一说为1991年)
- 1990年代末,普适计算这一概念得到广泛关注,逐渐升温。
- 1999年,IBM正式提出普适计算的概念。
- 同年,召开第一届Ubicomp国际会议。
- 2000年,第一届Pervasive Computing国际会议。
- 2002年,IEEE Pervasive Computing期刊创刊。
[编辑] 计算的进化
- 第一代,主机型计算(Mainframe computing)很多人共享一台大型机
- 第二代,个人机计算(personal computing)一个人在一台电脑上
- 第三代,网络计算(internet computing)一个人使用在互联网上的很多服务
- 第四代,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许许多多的设备通过全球网络为许多人提供人格化(个性化)的服务
[编辑] 普适计算的基本特征
[编辑] 分散性
[编辑] 多样性
[编辑] 连通性
[编辑] 简单性
[编辑] 其实普适的不仅仅是计算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项技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要注定总有一天要做到普适。下图很好的解释了普适的过程:
可以看到能量的使用也是一个普适的过程,普适计算是普适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