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漢書藝文志》:「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但是按照现代标准,这种风格可能并不被称许,因此现代人使用该词可能包含一定的贬义。宋欧阳修组织编修的《新唐书》、《新五代史》大量运用春秋笔法。
后来的很多历史学家对《春秋》是孔子编写的说法提出了置疑;而这些为春秋作传的著作中也有部分内容也被后世批评为过分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