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念处观亦称四念处或四念住,佛教用语.三十七道品之一类。“念处”或“念住”是梵文Smrti-upasthana的意译,意为以智观(观察,思虑)境。指在精神专注的状态中按照教理认真思虑“身”是“不净”,“受”是“苦”,“心”是“无常”,“法”是“无我”,以此破除那种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的“四颠倒”的思想。小乘说一切有部把修行此观列入三贤位中,分为“别相念住位”和“总相念住位”。前者是按身、受、心、法分别观想,也称“自相别观”;后者是从身、受、心、法的总体上观想,也称“共相别观”。据《法门名义集》,“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
小乘行人于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乱心,即是禅定,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即是毗婆舍那。
- 身念处,观察身体为不净物。身体内外,污秽充满,没有干净之处,故观身为不净。
- 受念处,观察感受,感受就是苦乐的感觉,快乐从痛苦的因缘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乐,世间并无实在的快乐,所以观受为苦。
- 心念处,观察心念的无常,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为无常。
- 法念处,观察法的无我,法为除上三者所余的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质,所以观察为无我。
四念处是就苦之一谛而修。人们有苦,就有“身”“受”“心”“法”。所以就“身”“受”“心”“法”,而观察“不净”“苦”“无常”“无我”,一步步破除“常”“乐”“我”“净”这四种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