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化水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化水庫是位於台灣台南縣之水庫,水庫位於台南縣南化鄉曾文溪之支流後堀溪上,以阿里山山脈與曾文水庫相隔,兩水庫距離約10公里,原命名為後堀水庫,後改採所在之南化鄉為名,是擔負台南高雄地區公共給水之重要水庫。
目录 |
[编辑] 概要
[编辑] 興建目的
台南、高雄地區為台灣缺水最為嚴重之區域,政府當局於1980年代推估該兩地區於2001年每日平均總需水量約為269萬立方公尺,而當時供水能力平均每日約141萬立方公尺,正開發的新水源量平均每日約49萬立方公尺,故需開發平均每日約79萬立方公尺的新水源量,後於1984年由台灣省水利局完成南化水庫調查規劃報告,1985年完成南化水庫計畫及檢討報告,預估完成後於平均每日提供80萬立方公尺的用水量,可有效改善台南、高雄地區之缺水及水質不佳問題,並可滿足該地區至2001年之用水需求量。
[编辑] 第一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為主體水壩興建工程,於1986年由行政院核定興建,1988年12月開工,於1993年7月封堵蓄水,1993年11月全部完工,集水面積104平方公里,總蓄水量1億5805萬立方公尺,為台灣公共給水單一目標的水庫之最大者,主要為供應台南、高雄地區之公共用水,目前管理機關為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编辑] 第二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原稱為「南化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計畫」,因水庫上游山區降雨較少,而其東側三公里外的旗山溪因發源於中央山脈,雨量較為豐沛,因此,此工程即於高雄縣甲仙大橋上游約450公尺處設甲仙堰取水,以輸水隧道將旗山溪豐水期(每年6月至10月)多餘之水量(平均每日約30萬噸)引入南化水庫運用,提高南化水庫之供水量達每年2億9千萬噸,1993年2月20日將計畫名稱改為「南化水庫第二期工程計畫」,於1994年6月動工,於1999年6月開始通水運轉。
[编辑] 南化水庫與高屏溪攔河堰聯通管路
南化水庫與高屏溪攔河堰聯通管路是因應高屏溪枯水期水量不足,為了穩定高屏溪攔河堰之供水,於豐水期利用甲仙堰引水維持蓄滿南化水庫,並以南化水庫取水供應台南、高雄地區,同時期於高屏溪攔河堰取水供應高雄地區,枯水期自南化水庫調水供應高屏溪攔河堰,全長57.7公里。2001年7月動工,於2003年11月完工通水,惟2004年5月與2005年7月兩度發生爆管意外,遂進行改善工程,2006年於部分管線加設內襯,沿線並加設三座減壓站,預計2007年3月完工。
[编辑] 南化水庫加高工程
台灣省水利局南部水資源工程處為增加南化水庫之蓄水容量,以供應高雄、台南地區之公共用水,於1997年開始進行加高工程之研究,計畫加高20公尺擴增一倍之蓄水量,以做為美濃水庫無法興建的替代方案,後因921大地震後,地方因擔心水庫安全而反彈,目前此計畫暫時擱置。
[编辑] 基本資料
- 最高常水位:180公尺
- 最大可能供水位:184.9公尺
- 滿水位面積:531.7公頃
- 總蓄水量:158050000立方公尺
- 計畫有效蓄水量:149460000立方公尺
- 現在有效蓄水量:144331000立方公尺
- 計畫年運用水量:292000000立方公尺
- 開工日期:1988年12月
- 完工日期:1993年11月
- 壩型:中央心層分區滾壓土石壩
- 壩頂標高:187.5公尺
- 最大壩身高度:87.5公尺
- 壩頂長度:509公尺
- 壩頂寬度:10公尺
- 壩體體積:4991000立方公尺
- 溢洪道型式:開渠瀉側槽自由溢流式溢洪道
- 溢洪道設計溢洪量:4617
- 溢洪道最大溢洪量:4332
- 溢洪道控制水門型式:自由溢流
- 出水工型式:斜塔式分段取水
- 出水工設計流量:10
- 出水工控制水門型式:高壓滑動門數1座
- 排砂道控制水門型式:口徑1372公尺
- 計畫效益:自來水計畫年供水量292000000立方公尺,現有年供水量800000000立方公尺
[编辑] 觀光資源
[编辑] 景點
- 上游關山村有不少瀑布、溪谷等景觀。
- 沿南175線道路往關山村(瑞峰國小)途中,有約十二公里長的湖畔公路。
- 南化水庫大壩下方是焦吧年古戰場,南化鄉公所並在此成立軍史公園、環保公園、親水公園合稱為「源之旅休閒公園」。
- 有些地方屬未開發地區且為水源保護區,旅遊者宜注意法令規範並小心安全。
[编辑] 交通資訊
- 無大眾運輸到達
- 自行開車:
- 永康交流道-永康-20號省道-新化-左鎮-20號乙省道-南化-北寮-南化水庫。
- 新營交流道-柳營-官田-玉井-北寮-南化水庫。
[编辑] 參考資料
- 《台灣的水庫》,黃兆慧,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9月5日,ISBN 9868015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