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力範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勢力範圍是用以比喻某地區受到他國政治之影響力而言。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淪為另一強國的勢力範圍時,通常即表示該國或地區成為強國的附屬國、衛星國,或在事實上成為殖民地。
舉例而言,在日本帝國高峰時期,其勢力範圍非常之大,日本政府影響之所及,包括了朝鮮半島、滿洲、越南、台灣及中國某些區域。日本勢力範圍在地圖上可以清楚地被描繪出來,即太平洋周邊,日本列島、台灣及亞洲大陸其所控制的部分。
在冷戰時期,西歐、日本、南韓及台灣通常被認為是在美國的勢力範圍之下。同時期的東歐、北韓、古巴、越南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蘇分裂之前)則被認為是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下。
有時單一國家的不同地區會分屬一個以上的強國勢力範圍。在帝國主義時期,強國勢力的緩衝國,例如伊朗、泰國各自均有一個以上的強國勢力範圍。前者是英國與俄國的緩衝國,後者則介於英國與法國之間,此二國即被帝國的國際力量分別劃定勢力範圍。相似的還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被瓜分為四個佔領區,經過統整,即成為日後的西德與東德,前者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後者則參與華沙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