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景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調景嶺位於香港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原是寮屋區,近年發展成將軍澳新市鎮的一部份。
|
[编辑] 歷史
[编辑] 地名來源
調景嶺一地可考的最早名稱叫「照鏡環山」(或作照鏡嶺);因為當時該地的海灣規圓如鏡、平靜無波,故被漁民稱作照鏡環,陸上山崗叫照鏡嶺。
[编辑] 「吊頸嶺」
一個名叫倫尼(Albert Herbert Rennie)的加拿大籍退休公務官於1905年在照鏡嶺投資興建了一間麵粉廠,不過卻因為成本過高及質素欠佳而於1908年4月宣佈倒閉,並於4月14日自盡。有指他是在距麵粉廠廠址3千米外的鯉魚門水域跳海自盡,不過又有傳聞指他在麵粉廠上吊自盡而死,因此亦產生了「吊頸嶺」這個戲稱。
另一方面,該地的英文名稱因這間麵粉廠而稱為「Rennie's Mill」(倫尼的磨坊),直至香港主權移交後才將英文名稱改回調景嶺的中文譯音(Tiu Keng Leng)。
[编辑] 調景嶺寮屋區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至台灣後,部份不願/不獲遷居台灣的退役老兵和家眷被安置於摩星嶺公民村,然而在1950年上旬,一群左派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向老兵們作出挑釁,最後更演變成流血衝突。結果香港政府於1950年6月把這群老兵和家眷遷往調景嶺。後來,香港政府取「吊頸嶺」的諧音,改稱「調景嶺」,有「調整景況」之意。
早年其位置十分偏僻,自成一角,對外的交通工具只有前往筲箕灣的渡輪。後來政府開始開發將軍澳新市鎮,寶琳路開始興建,才有一條把連接往調景嶺的陸上交通工具。但另一方面,由於該區遠離城市的污染,但要前往市區仍然十分方便,使部份呼吸系統有毛病的人刻意搬往當地居住,而不願遷往路程更遠的新界區。
調景嶺具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嶺內各學校於每年10月10日都會放假及全村舉行儀式紀念國民政府成立,並長年掛起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英國管治並不故意干預的情況下容許進行這些活動。
居民生活初時只以油紙沿山塔建簡陋的A字棚棲身,並以難民自居,由當時的社會局(社會福利署前身)派發糧食,後期由港九熱心人士組成港九救委會開展救濟工作,並在營內設立難民服務處提供協助,另外天主教教會及基督教方面亦提供就業,教育等大力協助,村內曾設有多間學校如天主教鳴遠中學,慕德中學等,基督教靈實醫院亦隨後建立。
隨著居民出外打工及開始山寨式手工,生活漸漸改善,並形成倚山而建,橫區而治的獨特社區,政府在村內只設郵局及消防局,警署在山頂上,村民自設治安隊巡邏以防左派入村及在水源下毒,守望相助,而台灣方面曾安排渡輪接載部分退役國軍返台灣。
[编辑] 寮屋區清拆
但隨著香港主權即將移交,及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政府於1995年4月4日正式宣布清拆調景嶺寮屋區,寮屋區在1996年4月至7月期間清拆,所有居民在政府賠償下,被遷徙至其他地區,約有6500名調景嶺平房區居民獲安置入住公共房屋,當中很大部份的人都遷進了將軍澳的厚德邨。直到現在,他們還過著跟從前在調景嶺一樣的守望相助的生活。
[编辑] 現況
調景嶺原址現在正在興建新的公屋,附近亦有私人屋苑。區內原設有的調景嶺中學在調景嶺清拆之前已遷往康盛花園改為景嶺書院。今日的調景嶺交通方便,地鐵將軍澳綫在調景嶺設有調景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