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蒲松龄(1640年—1715年),生於明朝崇禎十三年,卒於清朝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有爭議)。世称“聊斋先生”,更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
[编辑] 生平
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蒲氏為淄川世家,熱中功名。父親蒲槃,此時家道已漸中落,曾娶妻孫氏、董氏、李氏,松齡為董氏子,庶出,地位地落。年少時,正處改朝易鼎之間,張獻忠、李自成軍隊流竄天下,烽火動盪。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縣、府、道試均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鄉試屡不中举,只有在46歲時被補為廩膳生,到了71岁時,才被補為贡生而已。平日除微薄田產外,僅能以教書、幕僚維生。
康熙九年(1671年),蒲松龄在江苏省宝应县为同乡进士孙蕙做幕僚,後隨往高郵,一年后回家乡,在一个姓毕的人家做私塾老师,於畢家石隱園綽然堂教學近40年,直到71歲歸家。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一生頗不得意。
从20岁起,蒲松龄开始收集素材,鄒濤的《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龄作此書時,常設茶煙於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魯迅以為未必可信。蒲松龄40岁时完成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餘篇。每成篇章,便請同鄉好友王士禎指正。蒲松齡在世時,並未刊刻,僅在同儕間傳鈔,並幾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聘為《聊齋誌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士禎對《聊齋誌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想以五百兩黃金欲購《聊齋誌異》之手稿而不可得。蒲松齡還為此立下家規:“余生平惡筆一切遺稿不許閱諸他人。”,手稿由長子世代傳存,八世孫蒲英灝遺失下半部,今存上半部,收藏於遼寧圖書館,是中國古典小說唯一存世的手稿。除此之外,蒲松龄还创作了诗、词、散文、俚曲等,还有一篇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一般以為即《聊齋誌異》作者蒲松齡,但不少學者對此說持異議)。后来有专门研究蒲松龄及其作品的学问,名为蒲学。
[编辑] 著作
- 聊齋誌異
- 醒世姻緣傳
- 晴雲山房詩文集
- 紅椒山房筆記
- 雜說
- 片雲詩話
- 省身錄
- 懷刑錄
- 日用俗字
- 歷字文
- 聊齋詞
- 聊齋白話韻文
[编辑] 參考文獻
- 《蒲松齡及他的聊齋》 司馬中原著,楷達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