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孝献端敬皇后(1638年-1660年),即董鄂妃注一,内大臣鄂硕之女,祖籍在辽宁佟佳江流域,其母为汉人。顺治帝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母。
原为“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大概是因清代命妇入伺后妃的缘故,得出入宫禁,竟与福临谈起了恋爱,这位满籍军人申斥董鄂氏时,被福临打了个耳掴,羞愤致死,或者竟是自杀而死。注二董鄂氏于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656年10月12日)被拟立为贤妃,一个月后(九月二十九日,西历11月15日)被拟立为皇贵妃,十二月初六日(1657年1月20日),福临颁诏正式册立其为皇贵妃(册封贵妃制向无颁诏之例)。注三
董鄂妃入宫后住在承乾宫,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1657年11月12日)生下皇四子,不料未及百日即次年正月二十四日(1658年1月25日)便夭折。顺治追封这位尚未取名的皇子(甚至打算立他为皇太子注四)为和硕荣亲王。董鄂妃在皇宫内虽极受福临宠爱但为免遭妒,时时谨小慎微使其精神极度紧张加上丧子的打击以及产后因孝庄太后生病而不得不勉力伺候,很快病倒(亦可能在十四年八月便已患病)。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
董鄂妃之死对福临的打击极大,福临“竟至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注五八月二十一日(9月25日)董鄂妃被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简称端敬皇后,而对此,福临“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亲自撰写其《行状》数千字,并命大学士金之俊为她作《别传》,辍朝五日以示哀,用蓝笔批答奏章四个多月注六,甚至再萌剃发出家的念头,经各方人士劝阻才未果。三七(阴历九月初十日,西历10月13日),在景山火化,由茚溪行森注七秉烛,偈语曰:出门须審细,不比在家时;火里翻身转,诸佛不能知。136天后,即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福临亦逝。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1663年7月10日),董鄂氏与福临合葬孝陵。
目录 |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释
- 董鄂妃亦作董妃、栋鄂妃,译自满洲音,非汉姓董。至于将董鄂妃与董小宛误作一人亦因一“董”字,孟森等人已证伪。
- 根据魏特《汤若望传》。《汤若望传》只是提到董鄂妃是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后有人提出这位满籍军人即为福临异母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陈垣亦作了考证。但是也有学者考证这位满籍军人并非博穆博果尔。史料并无可靠的直接的关于这位满籍军人即为博穆博果尔的记载。学者证伪的证据包括,《爱新觉罗宗谱》载博穆博果尔之嫡福晋并非董鄂氏,而是博尔济吉特氏;《清世祖实录·顺治十一年四月甲子条》载和硕亲王之福晋或夫人并不是命妇,无需入伺后妃;另外也没有史料记载博穆博果尔有侧福晋;清廷在博穆博果尔死后给他以特殊的尊荣,亦能找到其他的亦有说服力的原因;根据董鄂氏之父鄂硕的升迁以及其在顺治十三年闰五月十二日的一次祭礼上竟能排在伯索尼之前等证据,推论董鄂氏应该在三月之前已经入宫,而此时距离博穆博果尔去世有四个月之久;而博穆博果尔亦有可能死于痘疹,云云。
附注:博穆博果尔,生于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642年1月20日),死于顺治十三年七月三日(1656年8月22日)。 - 诏书略引如下:“朕遵圣母皇太后谕旨,思佐宫闱之化,爰慎贤淑之求,于本月初六日,封内大臣鄂硕之女董氏为皇贵妃。赞理得人,群情悦愉,逢兹庆典,恩赦特颁。”福临后来说她“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是掩饰之词。关于兄纳弟妇,即所谓治棲者,满清初年民俗并不以为恶。
- 亦根据魏特《汤若望传》。顺治称“和硕荣亲王,朕之第一子也”,亦有立为皇太子之意,见于福临《皇清和硕荣亲王圹志》。
- 同上。
- 按制,皇帝批答奏章例用硃笔,遇皇帝、皇太后大丧改用蓝笔批答二十七日,皇后之丧则无此制。董鄂妃之丧礼有颇多破格之处。
- 茚溪行森,茚溪为号,行是行辈,森是名。
- 以上时间换算根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编辑] 其他
- 董鄂妃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
- 亦有学者(如张晓琦)提出,《红楼梦》人物元春,即影射董鄂妃。
[编辑] 参考资料
- 杨珍·《董鄂妃的来历及董鄂妃之死》,载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