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6月2日(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1930年,她逃婚出走至北平,考入女師大附中,后来被未婚夫汪殿甲追到,1932年,待她怀孕后汪却将她抛弃在哈尔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的东兴顺旅馆,险些被旅馆老板卖到妓院以抵还六百多元的食宿费。孤苦无助、重病缠身的她向报社投稿求助,报社编辑萧军趁着松花江发大水的混乱救出萧红。两人在道里商市街二十五号大院的一间小房同居。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4年6月,萧军与萧红移居青岛观象一路1号的一座两层小楼。9月,在这里写完了长篇小说《生死场》。这部小说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鲁迅序),生动地写出了几个农妇血淋淋的的悲惨命运。
10月,他们又移居上海法租界拉都路福显坊的一个亭子间。1935年12月,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鲁迅为它写序。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曾说,将来取代丁玲成为女作家中佼佼者的必定是萧红。同年,两人一同完成自传型的抒情散文集《商市街》。
1936年,萧红为摆脱感情问题的困扰而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短篇小说集《牛车上》等。1938年,萧红寄居在西安“西北战地服务团”时,与同居了六年的萧军分手,1939年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1940年1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同抵香港,挤住在九龙尖沙咀乐道八号的小屋。在这里她写下最成功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1年12月8日,日軍從深圳開始進攻香港,同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1942年1月22日,萧红死在战乱中的香港一个临时医院(聖士提反臨時醫務站)里,年仅31岁。死前又被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不能发声,痛苦万状。这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25日黄昏,葬于香港浅水湾。诗人戴望舒写了一首悼念萧红的诗,“走六小时寂寞的路/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