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祿學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保祿學院(Colégio de São Paulo)(或稱天主聖母學院),是天主教耶穌會在1594年於澳門創立的一間高等學院(當時的大學),亦為東亞地區的第一所高等學院,位置座落於聖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與大砲台之間,屬於一所傳教士學院,而辦學經費主要由葡商提供支持。
目录 |
[编辑] 歷史
耶穌會早於1565年便於聖安多尼教堂側建立第一所僅具小學規模的會院——聖保祿公學,及後在聖保祿山(或柿山)上興建一所設備更完善的會院。1594年會院升格為大學規格的學院,為中西文化交流奠下重要的基石。而在當時,耶穌會亦規定所有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必先到聖保祿學院進修中文以及中國文化,令聖保祿學院更為鼎盛。據記載,曾在聖保祿學院進修而到中國傳教的傳教士大約有二百多人,不少更成為研究中國文化的的學者。
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但先後於1595年及1601年遭遇火災,而學院本身則於1762年因“反耶穌會風潮”而關閉。
1835年1月的一場大火,令聖保祿學院遺址以及聖保祿教堂付之一炬,僅餘教堂前壁仍健全,成為今天著名的大三巴牌坊。
[编辑] 體制
雖然學院本身屬於傳教士學院,但無論於課程、設施、師資等都等同於一所西式大學,有異於一般的修士學校或修道院。
學院提供多項課程,科目包括:
另外,學院附設一間診所、一座天文瞭望台以及一所印刷所,亦為中國第一間以西方金屬排版技術印刷拉丁文字刊物的印刷所。
[编辑] 於中西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
在學院內,東方人可學習西方的文化、藝術、歷史以及拉丁語系(如葡萄牙語)等語言。而西方人則可學習到東方的文化以及中文。又如當中的藝術課程,亦為西洋美術傳入中國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一個藝術課程於1596年正式開辦,但並不在考試之列,亦不知道其中有那些著名的導師。縱然如此,在其後的一段日子,完成藝術課程的學生可獲得藝術碩士之名銜,而從不少出自澳門的西方藝術油畫亦可見得當時澳門有為數不少的藝術人才。另外,於建校初期開始,已有不少日本傳教士到聖保祿學院研修神學,如日本著名傳教士安治郎等,但由於當時幕府政權的關係,很多傳教士回國後都殉道了。
[编辑] 著名師生
[编辑] 大學重開
據葡文《句號報》報道,由葡萄牙天主教大學創立的“澳門高等校際學院”將遷往青洲,並與耶穌會合作將校名改為聖保祿新大學,且圖則已獲澳門特區政府批准,建築費用高達三億五千萬元,面積約二萬九千平方米,並增設一所國際學校。設立此所大學的目的銳意要重新打造澳門作為東方宗教培訓基地的角色,以及成為學術培訓及文化活動的中心。另外,亦有報道指出,聖保祿新大學亦將會與澳門聖若瑟教區中學合建一新校區,該中學的學生可直接升讀未來的新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