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石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钟山石窟,又称为剑川石窟或者石宝山石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镇。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考证,在唐代南诏时期即已开始开凿。石窟主要分布于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等地方。现在共存17窟,造像139尊。它展示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阿吒力佛教艺术精粹,有全国最大的明王堂造像,独一无二的南诏王议政图、出巡图。石钟山石窟内容涉及南诏大理国时期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是做相关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也是白族和国内各少数民族以及我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它充分展现了古代白族人民高度的文化涵养和高超的石雕工艺水平。
[编辑] 石钟寺八窟
- 第一窟为南诏第六代国王异牟寻议政图。
- 第二窟为南诏第五代国王阁逻凤出巡图。
- 第三窟为地藏王菩萨。
- 第四窟为华严三圣,毗卢佛居中,右侧是普贤菩萨及昆仑奴,左侧为文殊菩萨。
- 第五窟为维摩诘造像(民间称为愁面观音)。
- 第六窟为明王堂,中间为大日如来佛像,两边是八大名王造像。
- 第七窟为甘露观音(民间称之为剖腹观音)。
- 第八窟为“阿央白”。是极其罕见的女性生殖崇拜遗迹,至今仍有妇女上去涂抹香油,祈求子嗣。
[编辑] 狮子关三窟
- 第一窟为南诏王细奴逻全家造像。
- 第二窟为观音化现梵僧造像。
- 第三窟为波斯国人像。
[编辑] 沙登箐5窟
- 第一窟为佛、菩萨造像。有释迦牟尼及弥勒造像。此窟有南诏“天启十一年”(公元850年)造像题记。
- 第二窟为观音立像(民间称之为细腰观音)。
- 第三窟为一佛二弟子像。
- 第四窟为毗沙门天王和大黑天王像。
- 第五窟为梵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