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琉璃,又称流離、瑠璃、瑠瓈,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现代中式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通常用于宫殿、庙宇、陵寝等重要建筑。
目录 |
[编辑] 历史
琉璃是外來語﹐傳自西域﹐源于巴利文 veluriyam,[1] 又譯流離,壁流離,瑠璃。
壁流離見《漢書·罽賓傳》:“虎魄壁流離”。 瑠瓈源出佛教典籍,瑠瓈原指綠柱石之類的綠寶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瑠瓈為枝。頗梨為梢。真珠為葉。硨磲為花。瑪瑙為菓”。普陀山有瑠瓈界。
古時大秦國出產各色琉璃﹐有十種之多。《魏略》云:“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縹、紺、紅、紫十种琉璃。《魏略·西戎傳》又今《西域舊圖云》罽紺出琦石,赤白黑綠黃青紺縹紅紫十種流離。(顏師古註云此蓋自然之物,采澤光潤,逾于眾玉,其色不恒)。
天然琉璃多用作建築材料。《晉書·西戎傳》:“大秦國一名犁鞬……屋宇皆以珊瑚為梲栭,琉璃為牆壁,水精為柱礎。”
人造琉璃古名瑠璃﹐出自西域波斯、龜茲等國﹐常製成器皿,作貢品傳入中國。《[周書]·異域傳下》:“波斯國……出象牙﹐頗黎﹐瑠璃。”《梁書·西北諸戎傳》:“龜茲者西域之舊國也……天監九年,遣使獻方物……十八年﹐又獻瑠璃罌。”
瑠璃﹐和頗黎(今稱玻璃)都是波斯發明的。
製造瑠璃(即人造琉璃)的技術,是通過有大月氏商人傳入中國的。《魏書·西戎傳》:“大月氏國 世祖時其國商人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瑠璃﹐於是採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美於西方來者。詔為行殿,容百餘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中國瑠璃遂賤,人不復珍之……”
[编辑] 制作
琉璃胎的主要成分是陶土,其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铝和少量的氧化铁、氧化钙、氧化锰。经过11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后涂上釉料,然后再进行800度至900度的低温烧制。琉璃胎材料以安徽当涂白土山生产的白土质量最好,烧成后呈白色。
琉璃釉料分为三部分,即氧化剂、着色剂和石英。氧化剂为黄丹(氧化铅)和火硝(硝酸钾)。着色剂包括氧化铁、氧化铜、氧化钴、二氧化锰等金属氧化物,按照各种着色剂不同的比例搭配,调制出黄、蓝、绿、白、孔雀蓝、茄皮紫等颜色。
[编辑] 用途
琉璃可以烧制瓦、砖、盆、缸等成品,但最广泛的用途还是用于建筑构件。
建筑所用的琉璃构件包括琉璃瓦、正脊、鸱吻、脊兽、雕花琉璃砖(琉璃影壁用)、琉璃砖等。宋朝时已经在宫殿上使用黄绿色琉璃瓦。元朝宫殿则用黄、绿、蓝、红、粉、白、黑、紫等多色琉璃瓦和琉璃构件。明清两代宫殿、陵寝和皇家寺庙多用黄色琉璃,园林建筑杂用蓝、绿、黑等色的琉璃。亲王宫殿、园寝多用绿色琉璃。
大量使用琉璃的建筑除了殿宇建筑的屋面构件外,还包括琉璃照壁、琉璃塔、琉璃牌坊。明朝南京大报恩寺塔全部用琉璃盖成。
[编辑] 参考文献
- ↑ 美愛德華·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ISBN 7-5613-3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