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琉璃厂是北京市著名的传统文化商业街道之一,以经营古书字画、文房四宝、珠宝玉器而闻名。
目录 |
地理位置
琉璃厂位于北京市宣武区东部,为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起延寿寺街,西至南柳巷、北柳巷,全长约400米,宽约8米。1926年开辟南新华街后被分为东西两部分,1965年分别命名为琉璃厂东街、琉璃厂西街。
历史
琉璃厂所在地区在辽代形成村落,称为海王村。明朝永乐初年迁都北京后,在此地设立工部所属五大厂(神木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台基厂)之一的琉璃厂,故改为今名。[1]当时琉璃厂的范围北至内城护城河西河沿,南至今北京师范大学位置。厂中央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水沟,为内城泄水沟,也是琉璃窑的废水排水沟。清朝《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厂制东三门,西一门。街长里许,中有石桥。桥西北为公廨。东北门楼上为瞻云阁,即厂正门也。厂内官署、作坊、神祠以外,地基宏敞,树林茂密,浓荫万态,烟水一泓”[2]。文中所称的“街”即为后来的琉璃厂大街。琉璃厂外的空地被称为“厂甸”,清朝初年将灯市由内城的灯市口移至此。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外地官员、举子从南方各省来京,多由外城广安门入城,就近居住于宣武门外一带,因此琉璃厂附近逐渐成为文人汇集之地,自发形成了古籍、书画、文物市场。此外琉璃厂内有土台,可以登高远眺,附近有金鱼池、孙公园等名胜,因此也成为外城游赏胜地之一。
乾隆年间,琉璃厂的各处琉璃窑被迁往西山门头沟,外城居民即以原琉璃厂所留空地和神祠为依托,逐渐形成集市。至编纂四库全书时,全国珍贵图书汇集北京,荐书者和编书者多居住于宣南(例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即在琉璃厂南不远的珠市口大街),所以琉璃厂大街成为北京最大的图书古玩街市,附近空地则仍为庙会场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日,“雅至古书文物珍贵玩,俗至风车耍货糖葫芦,摊店相连,令人目不暇接”[3]
1905年,清朝政府在琉璃厂建工艺品陈列所。1908年,在琉璃厂沟西建京师高等师范学堂,1910年建电话局,同时填沟筑路(民国后成为南新华街),均占用原琉璃厂之地。1917年,琉璃厂被规划为永久性商业街[4],在工艺品陈列所周围的厂甸地区修筑围墙,在墙内铺设草坪,建造喷泉,取名“海王村公园”,为带有园林风味的市场。
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琉璃厂逐渐萧条。1950年代“公私合营”后,许多老店陆续消失,至1960年代,琉璃厂已经成为普通街道,仅保存了中国书店(邃雅斋)、荣宝斋等门市。1986年,北京市政府决定“恢复琉璃厂古文化街”,在琉璃厂东街和西街新建了一批仿古建筑,并将其划为步行街。厂甸庙会于1963年中断,2000年恢复举行。
商业特色
琉璃厂自乾隆年间便开始经营图书(尤其是珍本、善本的古籍图书)、字画、古玩、碑帖、金石、文房四宝。自清末至民国时期,主要的书店有二酉堂、带草堂、宝田堂、翰文斋、邃雅斋、富晋书社、来薰阁、肄雅堂、会文堂、翰文斋、松筠阁、文奎堂、修经堂、文禄堂、通学斋、藻玉堂、文殿阁等;字画店有荣宝斋、宝古斋、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碑帖金石店有观复斋、庆云堂、萃文阁;文房四宝店有来薰阁、一得阁、复砚斋、悦雅堂等;古玩店有韵古斋、萃珍斋、震云阁等。
其他
鲁迅在其日记中,曾将琉璃厂写作“留离厂”[5],但是在其他明清和民国学者、文人的笔记、日记中,均未见到类似的提法,且关于琉璃厂的地名,北京民间和官方均无“留离厂”或“留黎厂”的别称,因此“留离厂”或“留黎厂”一名应为鲁迅的个人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