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第十六旅童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港島第十六旅童軍全名16th Hong Kong Group(16th HKG),於二次世界大戰前(一九四零年)成立,那時的名稱是第十六童軍團。十六旅的創辦人是Brother Greensha。 十六旅童軍為聖類斯中學唯一的青少年制服團體,目前有兩個小童軍團(GH)(聖類斯小學小一至小三),一個幼童軍團(CP)(聖類斯小學小四至小六),一個童軍團(ST)(中一至中四)與一個深資童軍團(VSU)(中五至二十歲)。
目录 |
[编辑] 歷史
- 港島第十六旅童軍那時的名稱是第十六童軍團。十六旅的創辦人是Brother Greensha。於一九三九年,他便開始籌備成立十六旅,一九四零年,十六旅正式成立。在戰前,十六旅在柴灣有一營地,此營地是由童軍們親自開墾,每當假期,這個營地便堆滿了營帳和活躍的童軍。
- 在四十年代初,十六旅只有四隊童軍,當時每一位小隊長均已考獲京童軍獎章(King's Scout Award)。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攻打香港,當時港府成立了一個童軍傳訊隊,負責傳遞消息的工作,十六旅的童軍亦有參與。
- 和平後,在一九四七年.香港的童軍運動開始復甦,而十六旅亦開始重組,由戰前十六旅的一位領袖黃天雄先生出任旅長,其後,香港童軍總會改組,分別增設幼童軍團(Cub Pack)和深資童軍團(Venture Scout Unit)。十六旅亦先後成立該等組織,由十六旅在戰後第一位獲得領袖木章的邱國輝先生出任深資童軍團團長。
- 一九五零年代,十六旅之傳統作出重大的改變。當時的領袖們引用基維爾的傳統,參考其他旅團的傳統,再加上原有的十六旅傳統,而成為流傳至今的十六旅傳統。
-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晚上,深水涉白田村發生火災,有五萬人無家可歸。十六旅深資童軍亦有參加救火的工作,他們從災場搬出焦黑的屍體,並且為英軍作翻譯員,登記災民的工作,在那次火災中,十六可謂出力不少。
- 一九五四年,十六旅多名童軍考獲榮譽童軍獎章(Queen's Scout Award),其中包括李鐵擎,洪昭旋,陳天富等人。
- 其後十六旅陷入第一個低潮,由於缺乏領袖,因而使十六旅的成員不斷減少,全旅只得十餘名深資童軍。後來幸得李鐵擎,洪昭旋等人之努力,十六旅才不致踏上散滅之途。
- 一九六二年七月十七日,十六旅舉辦了一個童軍技能研究會和一個展覽,展品包括活動照片,動物和植物標本,紮作模型,營地模型等。
- 一九七零年,陳天富先生成為十六旅的副旅長,當時的十六旅旅長為顧神父。 一九七六年,陳天富繼任十六旅旅長,任後,他積極鼓勵眾童軍參加比賽,使十六旅活躍眾旅團間。
- 七十年代未至八十年代初,十六旅改組,由一幼童軍團,一童軍團,一深資童軍團擴展成為三個幼童軍團,兩個童軍團和一個深資童軍團,稱為"三、二、一制",全旅共有二百多至三百位童軍,成為眾旅團佳話。
- 八十年代是十六旅的全盛期,幼童軍團,童軍團和深資童軍團在大比賽中均有出色的表現,在外被受稱讚,享譽日隆。
- 從前十六旅的旅部只有現在的三份一,即最左部份,中間部份為當時的音樂室,右邊是舊圖書館。八十年代中期,為擴展旅務,陳天富先生對校方據理力爭,終於得現時的規模,成為全港最大旅部之一。
- 一九八九年,十六旅進入第二個低潮,缺乏領袖,組織不協調都是當時的大難題,故此,幼童團只剩下一團,童軍團二合為
一。
[编辑] 組織
[编辑] 旅長
- 旅長 無
- 副旅長-陳必良(聖類斯中學老師)
[编辑] 幼童軍團(16th HKGCP)
[编辑] 童軍團(16th HKGST)
[编辑] 領袖
[编辑] 團長
- 彭家驅
[编辑] 副團長
- 蘇浩賢
- 邵鈞泰
- 吳聲樂
[编辑] 訓練員
- 簡嘉志
- 歐陽綽楠
- 李立民
- 李卓敏
[编辑] 小隊長會議(PL Council) 06-07年度
- chairman-蔡萌軒
- Secretary-梁家峻
- Assistant secretary-馮浩維
- Treasurer-陳兆禮
- Quartermaster-徐朗熙
- Librarian-黎禮勳
- member-謝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