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是一个煤洞,是程尔昌于1920年开办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43年白公馆被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后,所关押政治犯必须外迁。军统总务处长沈醉亲自开着一辆吉普车到处察看,最终选中了渣滓洞作为关押原白公馆看守所内犯人的新址。中美合作所撤销后,犯人于1946年底1迁回(一说为1947年4月2),渣滓洞监狱被合并至白公馆看守所,但暂时废弃。1947年12月,渣滓洞重新关押犯人,称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关押的人员主要是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最多时关押过三百多人。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等曾在此关押过。
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有16间男牢,2间女牢。内院墙上写“青春一去不复返,仔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标语。外院是办公室,刑讯室。外院墙上写有“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等标语。
渣滓洞和中美合作所并不是一回事,说明请见条目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编辑] 参看
[编辑] 注释
页面分类: 歷史小作品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历史 | 重庆 | 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