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運儀象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水運儀象台,由宋代蘇頌(1020年—1101年)發明,類似今日天文台。
元祐元年(1086年)蘇頌檢驗太史局的渾儀時,決心要將渾儀、渾象和報時三種裝置結合。蘇頌拜訪吏部守當官韓公廉,取得張衡、張思訓的“儀器法式大綱”。元祐三年(1088年)開始動工,元祐七年(1092年)「水運儀象台」竣工。水運儀象台是一個類似於天文臺,高約12米,寬7米,上下分三層;上層是渾天儀(觀測天文),中層是渾象儀(表演天體運行),下層是司辰(自動報時器),全程用水力推動,可以精確報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蘇頌於紹聖初年又著《新儀像法要》一書,詳述水運儀象台的整體功能、零件150多種,60多幅圖。水運儀象台在汴京連續運轉三十八年,靖康之禍(1127年)時,金兵將水運儀象台掠往燕京(北京),因緯度不同,組裝不成,終致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