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毛文龍(1579年—1629年),字鎮南,明朝武將。浙江仁和人(今浙江省杭州)。
文龍年輕時窮困潦倒,學麻衣相術,替人測字看相謀生,後浪跡江湖,來到山海關外邊塞,度過二十多年行伍生涯。1605年武科及第。後以朝鲜為根據地帅明军與后金軍對抗,保障了與明朝的水路交通,同時在后金後方出擊,牽制其西進犯明,最終導致了清朝對朝鲜出兵。朝鲜战败后,文龍率部撤往鴨綠江口近海的皮島(今朝鲜椵岛),先後締造亮马佃大捷与横江大捷,隨後升為總兵。左都督并赐尚方寶劍,加太保,封三世。皮島也稱東江,東西十五里,南北十里,與鴨綠江口的獐子島、鹿島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地理位置居於遼東、朝鮮、山東登萊二州之間。天启以来,明廷对毛颇为倚重,“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设军镇皮岛如内地。”、“毛文龍滅奴雖不足,牽奴則有餘”。然毛文龍部有貪功,冒餉、不肯受節制,難以調遣等問題,袁崇焕患之,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
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焕以閱兵為名,乘舟至雙島,祭出尚方寶劍,宣佈毛文龍十二條當斬之罪:一,九年以來兵馬錢糧不受經略巡撫管核;二,全無戰功,卻報首功;三,剛愎撒潑,無人臣禮;四,侵盜邊海錢糧;五,自開馬市,私通外夷;六,褻朝廷名器,樹自己爪牙;七,劫贓無算,躬為盜賊;八,好色誨淫;九,拘錮難民,草菅民命;十,交結近侍;十一,掩敗為功;十二,開鎮八年,不能復遼東寸土。袁崇煥說完十二條罪狀後,面向京城方向請命:“縛文龍,去冠裳”,斬毛文龍於帳前。史載“帝驟聞,意殊駭”。崇禎帝對於袁崇煥擅殺毛文龍,是非常不滿的,但“念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旨褒答。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雖然如此,這也種下日後袁崇煥慘死的遠因。
袁崇煥斬毛文龍後,可說是為大清長驅南下解除了後顧之憂,三個月後就發生了清軍兵臨京都城下的“己巳之變”——後金約十萬精兵繞道内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當時的明朝官員看到了袁崇煥殺毛文龍與“己巳之變”之間的關連,候補科阮震亨得知毛文龍的舊部有背叛跡象時,表示不勝憂慮;劉宗周上疏,以為“己巳之變,坐誤國者,袁崇煥一人。小人競修門戶之怨,異己者概坐以崇煥黨”。东南战场从鸭绿江到旅顺的主要城镇、海港、海岛以及朝鲜,先后被后金占领。崇禎二年以後清軍曾先後五度入塞。后金天聰七年(1633年),毛文龍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人等在登州兵變,明朝派兵四萬,圍攻山東重鎮登萊二州。不久,孔有德、耿仲明率部投降清太宗皇太極,成為日後清軍強大的武裝部隊。這可說是袁崇煥殺毛文龍始料未及的後果。毛文龍被殺,既是毛文龍悲劇的結束,也是袁崇煥悲劇的開始。
[编辑] 為何殺毛文龍
袁崇煥殺毛文龍,是早有預謀,他自己也說道:“自去年十二月,臣安排已定,文龍有生無死矣!”。至於為什麼必除之而後快?一說是為了“議和”條件,所謂的“十二罪”,實乃當時大多數邊將的通病,非文龍一人獨有,以此為“立斬之罪”,只是欲加之罪。《明史纪事本末》载:“天启间,崇焕抚辽东,遣喇嘛僧镏南木座往建州主款,会罢归末就。至是再出,无以塞五年平辽之命,乃复为讲款计。建州曰:‘果尔,其以文龙头来’。崇焕信之,且恐文龙泄其款计”,“身入岛诱杀之”。張岱《石匱書後集》卷十“毛文龍傳”提到:“督師袁崇煥事,適當女直主(努爾哈赤)病死,崇煥差番僧喇嘛鎦南木座往吊,謀以歲幣議和。女直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計六奇《明季北略》亦载:“先是降将李永芳献策于大清主曰:兵入中国,恐文龙截后,须通书崇焕,使杀文龙,佯许还辽。大清主从之。崇焕答书密允,复以告病回籍,乃寝。至是再任,思杀文龙,则辽可得”。“崇祯元年,大清朝五王、六王及刘爱塔,率兵二万,自镇江至,欲报义州之役。文龙以八千人与部下十将御之,爱塔以四百骑战败,降文龙。大清因是密通书崇焕,订前约,图文龙,崇焕信之”。“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
談遷《国榷》载:“建虏以(文龙)扼其背,甚忌之,阴通款崇焕,求杀文龙,而崇焕中其计不觉也,惜哉”。“袁氏便宜从事,天下闻之,诧为奇举,居亡何而郊原暴骨者如莽。袁氏身膺不道之罚,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才非周公,使骄且吝,又中建虏之诱,杀其所忌,能毋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