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錦之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松錦之戰,又称松錦大戰,是由皇太極發動,明、金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從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到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戰爭經歷了三年,此役是明清雙方的最後關鍵一役。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明廷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繫東北邊防,防衛金人。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锦州守将祖大壽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疇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援锦州解围。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窥探锦州势态。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疇進軍。崇禎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承疇在宁远誓师,率八總兵、十三萬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後雙方在乳峰山戰事膠著,“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
崇德六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极帶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昼夜兼行500余里,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洪承畴與清軍決戰於松山、錦州地區,皇太極秘令阿濟格突襲塔山,趁潮落時奪取明軍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軍“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決定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屆時「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為內應。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洪承疇、祖大樂兵敗被俘至瀋陽,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就地处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紅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錦州、杏山三城盡沒,至此松錦大戰結束。洪承畴為表示忠於明室,宣佈絕食,但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疇投降以後,明朝不知道他已經變節,思宗聞之大震,輟朝特賜祭九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說洪承疇降清了,京城大嘩。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是役也,計斬殺敵眾五萬三千七百八十三,獲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松錦大戰標榜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明朝在遼東的最後防線僅剩下山海關的吳三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