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改名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革改名风是指中国大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所颳起的一股改名風潮。不論是人名、街名、地方名等都改變。這一改名風潮,並一度使回歸前的香港人心惶惶,擔心當地原有富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物難逃改名的命運。幸而,這一風潮並沒有繼續下去。
[编辑] 緣起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女生、高干子女(宋任穷之女)宋彬彬为毛泽东戴上了红卫兵袖章。毛泽东询问宋的名字,宋回答后,毛说“要武嘛”。这一情节被新华社以新闻稿方式报道。宋彬彬将名字改为“宋要武”,她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也改名为红色要武中学。宋彬彬即以“宋要武”之名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我为毛主席戴上红袖章》。8月24日毛泽东为北京大学新校刊题写“新北大”的刊名,被《人民日报》誉为“破旧立新的动员令,兴无灭资的号召书”。
于是在中国大陆兴起一股改名风,也就是文革改名风。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为自己改了个更革命的名字,如向东、卫彪、立新、志红、永革、兴无等。单位、街道、商店、公社也争相改名,北京的长安街改成了“东方红大街”,外国使馆集中的东交民巷改成了“反帝路”,瑞趺祥绸布庄改成了“立新绸布店”,四川饭店改成了“工农食堂”,北京协和医院改成了“反帝医院”,荣宝斋改成了“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二门市部”,颐和园改成了“首都人民公园”,天桥剧场改成了“红卫兵剧场”。在上海,《新民晚报》改成了《上海晚报》,大世界游乐场改成了“东方红剧场”,上海江南杂技团改成了“工农兵文工团”,豫园改成了“红园”。而天津劝业场改成了“人民商场”,广州《羊城晚报》改成了《红卫报》,西藏历世达赖居住地罗布村改成了“人民公园”……
[编辑] 影响
文革改名风针对的首先是有鲜明个性特点、历史传统的名字,其背后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意识形态命名运动。它裹挟着赫赫声势、僭妄的现实性和肤浅的满足感,强烈地暗寓着旧秩序的颠覆和新秩序的建立。“捣毁旧世界,建设新乾坤”的口号此起彼伏。它刺激着年轻人热血沸腾的虚幻想象,成为推搡着他们不知不觉走上越轨之路的强大动力。
作为官场时尚,后来包括江青在内的一些党政领导人也纷纷附骥模仿毛泽东的举动,动辄就以替人更名来塑造自己的亲民形象,博取公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