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扮裝是一類複雜的行為,是指任何人為任何理由穿著另一個性別的衣物。
扮裝又稱易服是指任何人為任何理由、動機穿著另一個性別的衣物。成語易弁而釵就是男扮女裝的意思。
目录 |
[编辑] 扮裝的複雜意義
由於人、理由、性別、衣物都相當的複雜多變,因此扮裝也是相當複雜多變。很多人扮裝並不是為了性或是戀物癖的理由。同樣的,儘管扮裝也是一種跨性別的行為,不是每一個扮裝的人都有跨性別的感覺或認同。甚至一種行為是否是扮裝也很複雜,例如某些人認為男性穿耳洞戴耳環是男性的裝扮,某些人卻認為不是,這兩類人對扮裝的定義就不同。
扮裝一詞的意義未必與理由無關。像是某些跨性別者就把扮裝當作一種身份、認同。
扮裝一詞的意義甚至也不限於性別,也有Cosplay或是角色扮演的意思。
[编辑] 扮裝的理由動機的問題
研究扮裝的理由、動機有不少問題。歷史上的扮裝案例,除非是明顯與一個特定事件有關,通常都很難確定扮裝的人的動機。而且現在作出的性別分類,像是同性戀、跨性別,在過去的扮裝案例上未必有意義。而且即使在現在,扮裝的人的動機也很難確定,常出現說法反覆的情形。
[编辑] 和跨性別的性別認同有關的扮裝
某些人是為自身的性別認同認同另一個性別而扮裝。像是某些跨性別者就覺得日常生活中穿著另一個性別的衣物更自在。跨性別包括了許多次分類,比如變性者(transsexual)、變裝者(cross-dresser)、扮裝者(transvestites)、扮裝國王(drag kings)與扮裝皇后(drag queen)。
通常戀異性裝癖者或是異裝癖(transvestic fetishist)不包含在這裡面,因為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並不是一個性別議題(gender issue)(不過在實踐上很難分)。
在本文中為行文方便起見,扮裝是指行為而與理由動機無關。。但是扮裝一詞的意義未必與理由無關。某些跨性別者就以「扮裝」或是意義相關的CD(cross-dressing)、TV(transvestic)來稱呼相關的行為或人物。在此,扮裝可說就是一種身分認同。
[编辑] 戀異性裝癖者
某些人是因為戀異性裝癖而扮裝。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戀異性裝癖不能划到跨性别类别里来。因為跨性别者是认为自己心理性别和生殖性别不一样而算是扮裝。而戀異性裝癖的扮裝则不是因為不认同自己的生殖性别。
很多戀異性裝癖者跟刻板印象不同,不是跨性別也不是同性戀。
許多人就只是單純把自己定義為跨性別者,儘管他們也可能符合以上所述的其中一個分類。
[编辑] 職業與扮裝
職業有時會使工作者作出扮裝行為,像是台灣沒有男用絲襪,某些需要長時間站立的男性工作者就會穿上女用絲襪或褲襪。
[编辑] 演員與表演
男演員演出女性角色在中國傳統戲劇中有悠久的歷史。京劇大師梅蘭芳就以此聞名。民國初年開始有女演員演出男性角色,粵劇名伶任劍輝就是經常扮演男角的女演員。演員扮演異性角色稱為反串。
在台灣綜藝界也有很多例子,並且用中國傳統戲劇中的「反串」一語來指扮裝。在電視界中像是藝人楊帆扮的「楊婆婆」,澎恰恰與許效舜主持的「鐵獅玉玲瓏」,還有藝人大炳的表演都是很有名的反串。在某些餐廳秀中,第三性是一吸引人的主題。
在泰國,以「泰國變性女人」為主題的表演早已是國際馳名。
在日本,1913年成立的寶塚歌劇團則以女演員演出男性角色聞名。
[编辑] 特種行業
在台灣「特種行業」,有所謂的「第三性公關」,是由男性扮裝成女性,再作坐檯的小姐。
[编辑] 掩飾身份的扮裝
中國古代民間傳奇人物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文學作品中亦有不少女扮男裝的女性形象,例如祝英台女扮男裝讀書。
[编辑] 衍生的社會問題
有時,扮裝者在街上行走會惹來別人的注意,甚至令別人感到不安(特別是男性扮裝者)。因此,有些地方就設有禁止人民作異性打扮的法律。而如果對別人構成不安,執法機關也有可能以遊蕩罪或類似罪名向扮裝者提出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