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廈門話,為通行於福建省廈門市市區的一種閩語,屬於閩南語當中的閩台片,與台灣話有著高度的相似性。一般認為廈門話和台灣話為閩南語的代表音。
口語方面,雖與台灣話同為漳泉混合語,在音韻上也有著極高度的對應,但由於分化時間的早晚以及歷史背景的不同,仍有著細部的差異,特別是在詞彙方面較為明顯。但一般來說,閩南地區和台灣全島乃至於整個東南亞的福建話(同為一個分片)皆是可以互通的。
目录 |
[编辑] 形成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定,廈門被迫開埠成為通商口岸,廈門島和鼓浪嶼迅速發展,以致漳州、泉州有大量的閩南人口流入,促使了廈門話的形成。
[编辑] 特色
[编辑] 聲調
中古漢語擁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而今全濁聲母歸陽派而分化陰陽。廈門話如同多數的閩南語一樣,擁有七個聲調。
- 陰平,調值44
- 陰上,調值53
- 陰去,調值11
- 陰入,調值42
- 陽平,調值24
- 陽上,上聲無陰陽之區別
- 陽去,調值33
- 陽入,調值44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閩語皆具有頻繁而複雜的連音變調,意即在字與字的組合後,會導致前字出現與本調迥異的變調發生。台灣話、潮汕話等,皆是如此情形。
[编辑] 文白異讀
閩南語的文白異讀可謂極其複雜,許多字皆擁有文、白兩種以上的讀音,適用於不同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