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宦官,也稱太監、公公、寺人、閹人、內侍,是指中國古代皇宫中替皇族服务的被閹割的男性。宦官是由外生殖器被閹割的男人進宮担當。宦官的職責主要是維護朝庭後勤事務的正常運作,原则上不得参與國家政務,但也有個别朝代存在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况。
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宫庭內侍並非中國獨有產物。埃及、波斯、印度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聖經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太監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太監(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變而成,可見宦官在中外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後宮貞節,皇族血統而設。
[编辑] 中國的宦官
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宫庭內侍的記述。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絶也」。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至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東漢末年成為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的舞台,稱為「第一次宦官時代」。之後在唐代安史之亂後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稱為「第二次宦官時代」。至於「太監」一名稱,最早出現於遼,本來是政府高級職位的名稱,並不一定由宦官任。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俱由宦官出任。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後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頂峰,明初交趾監軍馬騏逼使交趾脫離中國,明末時曾經有過宦官數萬名,遍佈政府各部門,以太監充任的特務分佈全國,稱為「第三次宦官時代」。宦官時代的結束,一定是王朝的覆亡。到清朝時,宦官統統稱為太監。清朝對太監控制得十分嚴格,除了清末有一兩個受寵的太監外,宦官弄權的情況沒有出現。
[编辑] 宦官的來源
閹人最初的來源是受過宮刑的犯人。到了宦官有機會掌權,開始亦有人為了作宦官而接受閹割。隋朝以後,宮刑被廢止作為正式的刑罰,宦官應以自願被閹割者居多。到了明朝,被閹作宦官者,除了部份是來自南方被擄的外族小孩(如鄭和);多是自願閹割的人。明朝太監的閹割本來應該是由宮廷負責,民間自行閹割是被禁止的;但這項禁令從未被認真執行。明代中葉,民間曾經出現大批自閹後入不了宮,作不了太監的人,被稱為「無名白」。
[编辑] 中國著名的宦官
- 豎刁:春秋時齊國宦官。他为了表示对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而齊桓公也因为这件事而不聽管仲遺言,親信易牙、刁豎。桓公病危時刁豎作亂,桓公衣袖蒙臉,氣絶而死。之後桓公五位公子為繼位而明爭暗鬥,沒人替桓公收屍。
- 趙高:秦朝時宦官。秦始皇死後權傾朝野,指鹿為馬。
- 鄭眾:平竇憲之亂。
- 蔡伦:(约63年—121年),東漢時宦官,相傳是紙的發明人。
- 张让:東漢十常侍之首。
- 黄皓:三國時蜀漢宦官,三國演義中劉禪因聽信他而荒廢政事。
- 高力士:唐玄宗寵臣,傳說李白醉酒後要“力士脫靴”。
- 李辅国:唐肅宗當權的宦官,首名宦官宰相。
- 魚朝恩:唐朝時以監軍出身的宦官。
- 仇士良:唐朝专权宦官,神策军中尉,在甘露之变中果断劫持唐文宗,致使李训、郑注等为首的朝臣集团图谋剿灭宦官干政势力的努力失败,从此唐朝中央政府彻底被宦官集团控制。
- 童貫:宋朝一名宦官;曾在小說《水滸傳》出現。
- 鄭和:(1371年-1435年)明朝成祖三寶太監,航海探險家。
- 王振:明朝第一名當權宦官,引致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
- 劉瑾:明朝時當權宦官,後被凌遲處死。
- 冯保:明朝权宦之一。
- 魏忠賢:明朝時宦官,以敗壞朝政著名。
- 安德海:清朝慈禧的最愛。後來出京辦貨,到山東被巡撫丁寶楨以祖訓逮捕處斬。
- 李蓮英:繼安德海後的另一位當權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