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安平舊港:位於老安平聚落旁,為歷史上的安平港,曾為臺灣最大港。後來日治時期開發高雄港,加上連結縱貫線的安平楊厝線鐵路並未興建,使安平港日漸沒落。1947年舊港已封淤。1949年勉強疏濬,僅容許50噸級船舶通行。今日舊港仍有漁業船隻停泊,近年來配合安平周圍名勝景點進行美化開發,成立「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2005、2006年臺灣燈會皆於此舉辦。
- 安平商港:亦稱安平新港。詳見後述。
[编辑] 簡介
荷蘭統治及鄭氏王朝時期,台江外海有11個島嶼(俗稱鯤鯓)橫亙,沙洲南北方各有一個港口,北為鹿耳門港,南為大員港,為台灣最早之海港。
1823年鹿耳門港被洪水沖毀,而安平則因海沙推移,港口反較前略深,於是與北線尾島上新興的四草湖合稱台灣港,兼具國防及貿易功能,成為台灣南部及台灣府城(今台南市)的要港。1865年台灣由於天津條約開港,安平港亦被列為條約港之一,海關、洋行紛紛設立。但是不久後,安平港港被漂砂淤積,灣內的安平島接連陸地,船舶僅能碇泊於距舊港口兩海浬處。
日治時期時,台灣總督府利用舊運河水道,自安平海關循鹽水溪至海口予以疏濬,惟舊運河易於淤積,須經常疏濬,極不經濟,台灣港逐漸沒落。1908年高雄港興築後,台灣港由於港灣條件不如高雄港,地位一落千丈。雖然台灣總督府於1921年至1926年間開鑿臺南新運河,並於終點設置堆貨場倉庫,碼頭約1,780公尺。但由於因出口一段河道淤塞,復於1935年至1936年間於舊港口南2公里處闢安平港新港口,取代臺灣港的營運,並築導流堤二道,港口長160公尺,自港口再挖濬航道2公里,與新運河接通,築岸約500公尺,總經費77萬日圓,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設備遭受破壞,港口淤積更甚。
1974年因安平舊港封淤,政府另擇安平港南方2公里的「鯤鯓湖」營建新港,1979年峻工。同年新港開始營運,主航道水深負7.5m,可通行6,000噸級船舶,並核定為國內商港。
1997年5月12日,交通部公告安平港為高雄港之輔助港,安平港由國內商港升格為國際商港。1999年7月1日,高雄港務局安平辦事處改制升格為高雄港務局安平港分局。
安平商港興建目的,即為取代原先舊港的業務,並沿用其名。事實上安平商港位於南區而已非安平區。港運目前以砂石為大宗,業績穩定成長。2001年10月年裝卸量突破1,000,000噸,為二十年來最大量。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 台湾国际商港 | ||||
主要港:基隆港 | 台中港 | 高雄港 | 花蓮港 | |||||
辅助港:蘇澳港 | 安平港 | 台北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