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五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是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其中一個番號,曾先後用在多支部隊身上。最先使用第五軍番號的是原「福軍」。抗戰開始後1939年後以200師為骨幹建立的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成為抗戰時聲名顯赫的部隊,曾編入征緬軍進入緬甸作戰。抗戰勝利後第五軍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1949年於徐蚌會戰(淮海戰役)中被殲滅。之後再被重建,撤往金門。
目录 |
[编辑] 成立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之最前身為李福林之「福軍」,主要為一「綠林部隊」,在辛亥革命後於廣州河南一帶建立。孫中山於廣州護法,李福林支持,福軍後被編入為「建國粵軍」第四師。
1925年7月,國民政府正式在廣州成立,統一各駐粵軍隊為國民革命軍。福軍為第五軍,下轄三師。當時編制如下:
- 軍長:李福林
- 副軍長:鄧彥華
- 第十三師
- 師長:徐景唐
- 第十五師
- 師長:李群
- 第十六師
- 師長:練炳章
當中第十三師歸第四軍管制。福軍為地方部隊,野戰能力較低。北伐期間,只有第16師一部隨右路軍北上,主要為預備部隊,曾進入江西及南京。1927年發生廣州張黃事變,李福林支持張發奎。廣州暴動期間第五軍為主力鎮壓。事件後李福林解職歸田,次年由徐景唐出任軍長。1929年爆發蔣桂戰爭,徐景唐支持桂系,被效忠蔣介石的陳銘樞及陳濟棠部大敗。第五軍被縮編為師,番號停用。
[编辑] 內戰期間
1929年中原大戰爆發前魯滌平部曾用第五軍番號。中原大戰後於1931年停用。
1932年於上海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在上海抗日。蔣介石復出後以中央軍第八十七、八十八師編成第五軍,由張治中任軍長投入抗日。事件外交解決後取消番號。
1933年圍剿江西紅軍根據地時,以薛岳為第五軍軍長,下轄兩師追擊長征中的紅軍。紅軍抵達陝西後取消。
[编辑] 抗戰中成立的第五軍
1938年初,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在湖南擴編為第200師,為當時國軍唯一機械化部隊,之後再擴為新編第十一軍。1939年2月改用第五軍番號。至年底時,編制為:
1939年12月底至1940年初,第五軍為昆侖關戰役之主力,以重大傷亡奪回昆侖關,之後第五軍調後方整補。1941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後,日本進攻緬甸企圖切斷中國唯一對外之陸上補給線。國民政府應英國之請於12月底起派出第五軍、第六軍及第六十六軍為遠征軍入緬甸。當時第五軍下轄200師、新編22師(師長廖耀湘)、96師。第五軍軍長同時為遠征軍代理司令長官。由於英軍迅速潰退,加上指揮的混亂和不當,中國軍隊陷入日軍包圍。第五軍中的22師及直屬部隊撤往印度,所受損失較少(入印後22師脫離第五軍建制);而200師及96師翻越緬北野人山返回雲南,途中在原始深林內承受重大損失,部隊減員過半,重裝備重部丟失,200師師長戴安瀾陣亡。
退回雲南的第五軍經過長時間補整,在1944年再次投入緬北戰鬥。1945年改換美械,當時之軍長為邱清泉。
[编辑] 抗戰後
抗戰後第五軍駐守武漢,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1947年初轉調華東,於山東一帶與共軍作戰。年底改為整編第五師,師長邱清泉,下轄45、96、200旅。1948年恢復軍級番號,駐徐州。11月試圖解第7兵團(黃百韜)之圍未成功,返回徐州。1949年1月在陳官莊被殲滅。之後在後方以第五軍番號重建,最後撤往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