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语言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語言學 |
理論語言學 |
語音學 |
音韻學 |
構詞學 |
語法學 |
語義學 |
辭彙語義學 |
結構語義學 |
原型語義學 |
文體學 |
規範語言學 |
語用學 |
應用語言學 |
心理語言學 |
社會語言學 |
生成語言學 |
認知語言學 |
電腦語言學 |
共時語言學 |
歷史語言學 |
比較語言學 |
語源學 |
語言學史 |
語言學家列表 |
未解的問題 |
比較語言學(原作比較文獻學[1]中文習稱歷史比較語言學)作為歷史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其目標是確定語言間的歷史親緣關係。
親緣關係即暗示著共同的來源或共同的祖語,比較語言學致力於重構(中國的語言學者習稱爲「構擬」)祖語並標識出已被文獻記載的語言變化的痕跡。為了區別重構的形態和實際出現過的形態(指文字),一般在記錄構擬詞語的文字前面加上星號標記。(*)
比較語言學的基本方法是比照法,通過該方法對語音系統、形態系統、語法和語彙進行比較。原則上,在有親緣關係的兩種語言之間,各種差異都應該能夠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釋,也都對應著系統的演變。以比照法得出的構擬結果雖然僅是理論上的假設,但往往也會有預言的效力。比如在一個典型的實例中:索緒爾曾提出,原始印歐語的輔音系統中應包含一套喉音,但這些音在當時所知的印歐各語種中都不存在。直到後來發現了赫梯語,事實證明了索緒爾推測的正確性。
比照法並不適用於親緣關係非常疏遠語言。特別是,如果在兩種構擬出來的祖語間運用比照法進行比較,其結果往往令人失望。於是,其他一些基於詞彙統計的方法被開發出來以克服這個障礙。這些方法的基礎理論認為,可以不通過構擬而直接在語言間實現語彙的匹配,只要用來比較的語彙規模足夠大,就可以抵消在單個樣本中所存在的精度誤差。
這類方法中最早出現的一種是語言年代學,它的核心是一個數學算式,通過統計各語種在其基本語彙100詞(後來是200)中與所比照語種同源的詞語所佔的百分比來推算語言分劃的年代。對語言年代學的可靠性,學者們從一開始就抱著懷疑的態度,時至今日,這種方法很少再被使用了。相比之下,其後的大宗語彙比較法引起了更激烈的爭議,該方法不具備攷定語言演進年代的功能,專注於通過類似進化生物學中的遺傳分類學方法判定語言間親緣關係的遠近。大宗比較法因拋開了構擬等傳統手段而遭到大多數歷史語言學家的絕然否定。
這些基於語彙的方法可以用於判斷親屬語言的親疏程度,圈定同源的語彙,卻無法推測祖語的其他特徵。從方法論的角度考慮,這類方法似乎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不通過構擬,甚至連一份語音對映規則的清單也沒有,那麼如何來確定來自不同語言的兩個詞是否有同源關係呢!然而,也可以通過對史學、考古學和群體遺傳學上各自的發現進行對照,以一致與否判定其推斷是否可靠。
另有一些學科分支,本來並不在比較語言學範疇之内,卻經常被人們混爲一談。
- 語言類型論
- 接觸語言學
- 對比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