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沟桥 (包括宛平县城)
|
|
---|---|
所在 | 北京市 |
分类 |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1937年 |
编号 | 1-24 |
登录 | 1961年 |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豐台區永定河上,距离北京市中心約15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卢沟桥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圆弧拱桥,弧拱跨度为11米,扁平率为0.69。由于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对卢沟桥有详细的记述,卢沟桥在欧洲称为马可·波罗桥。
目录 |
[编辑] 历史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三月完工。全長266.5m,寬7.5m,有11個涵孔,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個。[1]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明朝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卢沟桥。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编辑] 附注
- ^ - 民间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之谓,各方说法不一,此处据卢沟桥文物部门数据。
[编辑] 参考文献
- 《中华科学文明史》[英]李约瑟原著,[英]柯林·罗南改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五卷第四章《桥梁》 ISBN 7-208-04582-8
- 新华网卢沟桥资料
[编辑] 参见
北京燕京八景 |
蓟门烟树 | 卢沟晓月 | 金台夕照 | 琼岛春荫 | 居庸叠翠 | 太液秋风 | 玉泉趵突 | 西山晴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