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壘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棒球運動中,全壘打是一種打者可環繞所有壘包一周的安打。除了打者跑到終點本壘時,可自力得到一分之外,所有已經在壘包上的跑者每人皆可得到一分。
棒球進攻隊伍的球員必須依序經過四個壘包才能得分,在其他情況下,打者上壘成為跑者之後,必須藉由其他隊友的幫助推進才能得分。但是若擊出全壘打,計分板上分數立刻就增加了,因此全壘打一向是棒球運動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環。
1920年12月15日國家聯盟公佈了一項數據告訴大家為什麼最近幾年全壘打開始暴增。1919年國家聯盟的比賽總共用了10,248個球,1920年用了27,924個,更早之前是把球打到不能在打時才換球,因此,在這之前的打者全壘打都不多。
最偉大的打者通常很會打全壘打。美國曾有句諺語說:「鳥槍開福特,重砲手開凱迪拉克。」("Singles hitters drive Fords, and home run hitters drive Cadillacs.")還有個傳說是:有次有個記者訪問美國球星貝比·魯斯,談到他的薪水比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還高一事,魯斯回答:「那要看他去年打多少支全壘打囉?」[1]
在台灣,全壘打又稱為「紅不讓」,這是日文棒球術語ホームラン音譯為漢語而成。
目录 |
[编辑] 全壘打的種類
除了一般常說的全壘打,某些特定的比賽狀況還有各自的名稱。這類全壘打較為特殊,一個原因是它們不常出現,另外就是它們能為比賽帶來高潮。
[编辑] 場內全壘打
最典型的全壘打,就是把球打出球場外野最後面的全壘打牆外,並且球飛出去時是在界內。但是,凡事總是有少數例外的。基本上只要在對手沒有發生失誤的情況下,打者擊球後一舉繞完所有壘包,在野手來得及把球傳回來之前跑回本壘,這就算是全壘打。這叫做場內全壘打(inside-the-park home run),一般需要打者是個腳程快的選手,而野手要不是某種程度上對球的處理不夠正確,要不然就是球出現了不規則彈跳或因為球場的特性使得球難以處理。而這個處理錯誤不能到被記為失誤的程度,否則規則上打者是無法獲得全壘打記錄的。
[编辑] 大滿貫
大滿貫(grand slam)全壘打是指打者在滿壘時(也就是一壘、二壘、三壘都有跑者)打出的全壘打,可一口氣得到4分。場內大滿貫(inside-the-park grand slam)需兼具兩者的特性,非常罕見。美國職棒大聯盟最近一次出現場內大滿貫是在1999年10月3日由坦帕灣魔鬼魚的Randy Winn所擊出的。
[编辑] 再見全壘打
再見全壘打(walkoff home run)是由知名終結者Dennis Eckersley發明的,用來指稱那些立刻結束比賽的全壘打。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得了分之後,球員就可以離開("walk off")球場了。要結束比賽,必須是後攻球隊在最後一局下半打出令比數超前的全壘打。
[编辑] 代打全壘打
[编辑] 全壘打紀錄
目前世界全壘打王是王貞治,生涯一共打出868支全壘打。
[编辑] 美國職棒大聯盟
[编辑] 日本職棒
- 單季:55支,王貞治(1964年);Tuffy Rhodes(2001年);Alex Cabrera(2002年)
- 生涯:868支,王貞治
- 單月:16支,門田博光(1971年7月);江藤智(1994年8月);阿部慎之助(2004年4月)
[编辑] 韓國職棒
- 單季:56支,李承燁(2003年)
- 生涯:340支,張鍾勲
[编辑] 中華職棒
- 單季:31支,鷹俠(1996年);怪力男(1998年)
- 生涯:176支,張泰山
- 單月:9支,丹尼歐(199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