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商場是過去位於台灣臺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的八座三層樓連棟式商場總稱。於1961年全面落成啟用,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後來為因應都市更新與捷運施工等需求而於1992年拆除,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畫,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目录 |
[编辑] 所在地歷史概述
過去八座長條狀商場建築的位置,與清國時期所興建台北府城的西城牆位置大致重疊,城牆的高度則約略為商場二樓的高度。到了日治時期,西城牆連同西門於1900年代初被全面拆除,城牆原址隨後配合已填平的西護城河稍作拓寬,改築成為西三線路(即今天的中華路);由於西三線路在興築之前已有鐵路沿路行經,所以總體路幅比其他三條三線路都來得寬廣。
[编辑] 商場的起建與落成
戰後,1949年大批軍民隨國府大規模撤退來台。許多來自中國大陸各地的居民,因為一時無法在台北市找到適當的棲身之處,市政府為求有效安置,便委託台北市警民協會,沿著行經中華路的鐵路東側,利用原有三線路中緊鄰鐵路側車道的空間,搭建三列臨時性質的簡易竹棚屋,低價出租供居民暫住並擺攤維持生計。之後隨著湧入該處寄居的人越來越多,在毫無限制的持續擴建下,形成大型違章建築群;不但生活環境惡劣,也衍生出不少衛生與治安問題,被批評為「都市之瘤」。
1960年,為了整頓市容,決定於該處原地改建新式商場,並逐步進行違建的拆除工作。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分期預付20年租金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統稱為「中華商場」(建築名稱標示牌中的「中華」兩字,標準字擷取自蔣介石的墨寶),八座商場建築由北而南分別命名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棟,總長1,171公尺。
[编辑] 商場的黃金時代
中華商場落成後,總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八座商場建築中,每一座商場內的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有其特色: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小館」、「點心世界」等;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別位於和、平兩棟。早期中華商場內商家與顧客漫天叫價、討價還價(甚至殺價)的交易風格盛極一時,懂得行情的顧客較有機會買到價格實惠的物品。
1960年代與1970年代,是中華商場的全盛時期。由於西邊即為日治時代以來的休閒娛樂街區—眾多電影院匯集的西門町(也就是現在的西門町徒步區),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而在商場落成後數年間,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規模的百貨公司接連開幕(台灣首間大型百貨公司—「第一百貨」即位於中華路上),加上城中市場、衡陽路與博愛路等傳統商圈,配合周圍方便的交通(多條公車路線行經),共同形成當時大台北最繁華的中心商業區。另外,後來還在西門圓環及其以北商場建築棟與棟間的重要路口,設置天橋,不但藉此得以安全跨越鐵路平交道,連絡中華路東、西兩側,還可以直通商場二樓。由於商場位置離台北車站並不算遠;且在鐵路尚未地下化的時代,北上的列車進入台北車站之前,必定會經過商場西側的鐵道,因此中華商場經常成為中南部遊客旅途中的重要印象。而商場的屋頂,也曾經成為各家企業競相設置大型霓虹燈廣告的場所,入夜之後,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更襯托出街景的亮麗。
[编辑] 從沒落到化為瓦礫
到了1980年代,隨著台北市的商業重心逐漸東移,加上原有消費型態的快速改變,年久失修,已經顯得陳舊的中華商場吸引力與日俱減,影響力也大不如前;而整個西區商圈幾乎也都逐漸面臨老舊所帶來的瓶頸。沿商場西側而行的鐵路,雖然已經於1989年地下化,但商場西側長久累積下來的髒亂,卻已經難以改善;且對都市景觀造成負面影響。此外,台北捷運的興建計畫中,南港線與板橋線將行經中華路,並設置西門站,須取得工程所需用地。因此隨著中華路改造計畫的提出,市政府決定拆除商場,並提出後續方案:包括未來優先進駐預定興建的西門地下街及費用補償等。但由於此時商場內租戶以年紀較大者居多,有些租戶經濟能力較薄弱,以及情感上因素使然,因而引發普遍反彈,拆除前夕甚至頻傳激烈抗爭。1992年10月20日,市政府正式下令拆除商場;六個月後,八座商場建築全部被拆除殆盡。
原本在商場內作生意的商家,有一些搬遷到附近或較遠的地方繼續營業(例如販售音響的商家移到中華路東側和武昌街;販售電腦週邊產品的商家大部分移到光華商場,也有一些移到西寧(南路)電子廣場;小吃店移至商場拆除當時尚未整建的原 理教公所遺址...等),但更多的商家卻從此消失無蹤;當時安置計畫未盡完善的結果,也導致許多租戶倉皇搬離而不知所措。至於商場原址,大部分於商場拆除後隨即作為捷運工程用地。直到地下部分工程告一段落並展開地面恢復工作後,即配合改造中華路為林蔭大道的計畫,將原地面改築為車道與安全島(2003年完工);捷運西門站與西門地下街則設置於商場愛、信、義棟原址地下。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 莊展鵬,《-{台}-北古城之旅》,遠流,1995
- 莊展鵬、王明雪,《-{台}-北古城深度旅遊》,遠流,2000
- 黃大洲,《更新-中華路的重建》,正中書局,2001
- 遠流台灣世紀回味編輯組,《認識-{台}-灣,回味1895-2000》,遠流,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