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目录 |
[编辑] 冲突起因
[编辑] 中方观点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1947年印度立国后,继承了部分英国殖民者占据的中国领土,到1951年前后,印军侵占中国歷届政府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殖民者所占的领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占部分中国领土。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遭到的印度方面的拒绝。1962年6月,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开枪,打死打伤中国官兵几十人。10月20日,印军2万多人在空军的配合下从东段和西段向中国发起进攻,中国军队进行反击。战争打响。
[编辑] 战争过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国反击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部队收复了达旺地区被印军占领的争议领土;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部队拔除了印军37个据点。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再度拒绝,并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不断增兵。
11月16日至21日为中国军队反击的第二阶段。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向中印边境发起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在东、西段向印军发动反击,至11月21日,击败了各路进攻的印军,拔掉印军据点16处,一直追至传统习惯线附近。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部队拔除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由於印度軍隊徹底失敗,朝野陷入一片混亂,當時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不得已獨自向美國求援,1962年11月,美國決定介入戰局並支援印度軍隊。中共軍隊方面宣佈停火。
[编辑] 中印停战
中国政府在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形势下主动全面停火,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避免戰爭進入長期化,不利於中國軍隊後勤補給,當時中國军隊的後勤仍非常原始,必須靠西藏的藏民人力、牦牛拉车。中國方面於11月22日零时起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内,較“麦克马洪线”再后撤二十公里,还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和遣返战俘。
[编辑] 战争结果
- 中国方面:主動撤退20公里,並向印度示好,希望恢復兩國的友好關係,於是藏南又被印方控制。
- 印度方面:自尊心受到傷害,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重新佔領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放棄“不結盟政策”,並迅速向美國靠攏,中印關係進入了冰凍期。中印邊界問題遲遲未能解決。
1979年2月鄧小平接見印度外長時指出:“中印兩國應該求同存異,世界問題可以通過友好協商,互諒互讓,公平合理地一攬子解決”。1987年印度議會通過法令,正式在“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印爭議地區建立“阿魯納恰爾邦”。至今印度已有超過六百萬的移民屯居在這個爭議的邊境上。中国以后如果再提出边境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移民将有很大困难。
2003年以后中印边界谈判透露出来的迹象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可能承认麦克马洪线为正式边界,但希望收回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的达旺地区(Tawang)。
[编辑] 觀點
西方記者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書中寫道,「當中國軍隊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中國政府突然宣佈單方面無條件撤軍,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樣的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面無條件撤軍,實際上也就是讓自己付出巨大代價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化為烏有。」
解放軍作家金輝在《墨脫的誘惑》書中對那段歷史作了這樣結論,「勝利者和失敗者是十分明確的。但是,經過了近三十年之後,結合現在再來看那場戰爭及其結果,卻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勝利者除了沒有失敗的名義,卻具備了失敗者的一切;失敗者除了沒有勝利的名義,卻得到了勝利者的一切。勝利者因為勝利的飄飄然,以至連對勝利成果的徹底喪失和巨大的屈辱都無動於衷。失敗者因為唯獨還沒有得到勝利者的虛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發誓要報一箭之仇。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嘲弄,如果當年印度取得了勝利,那麼現在他們在這一地區肯定不會如此占盡便宜,如果當時中國在此地失敗,那麼現在反而大概不會這麼被動和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