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地区人民抗日武装,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人民组织游击队,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在长白山、三江平原、小兴安岭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对抗日本关东军。1933年5月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1936年7月、1937年10月、1939年5月分别合编于第一、二、三路军,分别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为总指挥。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参与领导。到1937年7月,抗联号称各部队发展到4万5千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在七七事变后,曾积极配合关内军民抗战。后因缺乏民众广泛的支持和满日军频繁讨伐,部队损失很大。主力部队向后逃入苏联在中苏边境训练、活动。1942年秋东北抗日联军整编为抗联教导旅。
1945年8月,抗联教导旅编入苏联红军部队攻入满洲。9月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到10月中旬,部队发展到4万8千余人,其中很多为包括日人在内的前满洲国军人。10月底与进入东北的中共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后为东北民主联军),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即之后的第四野战军。
一部分逃入深山密林的原抗联人员在日本投降后接受国民政府领导,与中共敌对。被解放军称为“土匪”而被围剿消灭。
1937年至1945年,抗联共毙日、伪18.37万人。[1]
目录 |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
1936年7月编成,军长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参谋长安光勋(后叛变),下辖3个师,2个教导团,共3000余人,活动于南满地区。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
第二军,1936年3月编成。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政治部主任李学忠,参谋长刘汉兴,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共2000余人,原活动于东满地区,后在日军扫荡的压力下被迫转移到南满地区。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
1936年8月编成,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李兆麟,下辖10个师,共6000人,活动于北满地区。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
首任军长李延禄 政治部主任黄玉清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九军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
[编辑]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
[编辑]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7-5326-0630-9/N.8
页面分类: 軍事小作品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