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鄭和 - Wikipedia

鄭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鄭和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 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 家族背景:原本姓馬名和,雲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溫氏。
  •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溫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1。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马三宝33岁时,因战功御賜郑姓,改名为和。


目录

[编辑] 生平

鄭和,回族,祖先來自西域,雲南昆陽人。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马三宝10岁,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马三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2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賜马三宝郑姓,改名为和,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15世紀初朝鮮所製的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顯示鄭和時代明朝及其藩屬國的世界觀
15世紀初朝鮮所製的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顯示鄭和時代明朝及其藩屬國的世界觀

[编辑] 鄭和下东洋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乐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1404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日本。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足利义满同时受明朝封赏,并派遣使节献上抓获的倭寇,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日本以屬國的名義对明朝進行朝貢貿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编辑] 鄭和下西洋

主條目: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了解。每次都由苏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苏禄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明代沈度作《瑞应麒麟图》,描绘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国表进麒麟
明代沈度作《瑞应麒麟图》,描绘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国表进麒麟

[编辑] 航程

明初以婆羅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编辑]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编辑]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编辑]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编辑] 第四次下西洋

明钞本  马欢:《瀛涯胜览》
明钞本 马欢:《瀛涯胜览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4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编辑]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编辑]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编辑]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编辑] 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编辑] 耀兵海外, 宣扬朱棣天下观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编辑] 寻找建文帝

一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1.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2.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当时传说建文帝逃往海外,因此要派郑和率大军查找建文帝及其余党的下落。

[编辑] 包抄帖木儿汗国

一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包抄帖木儿汗国。明初时,帖木尔汗国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包抄是郑和的一个主要目的。

[编辑]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编辑] 航海技术和装备

[编辑] 宝船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宽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寬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关于鄭和宝船是不是如明史所记载的那样大,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 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
    • 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張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 质疑派:
    •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编辑] 航海技术

明代航海罗盘24方位图
明代航海罗盘24方位图

根据《鄭和航海图》,鄭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编辑]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达伽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这些解读通常都是基于各种现代观点的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赋予了该事件很多“泛政治化”的意义。

一种观点认为:“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郑和的航海,没有像西方的航海那样承载了通商和殖民的任务,未能使中国向西方列强一样,走上殖民帝国的道路。并认为这是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种延误。

[编辑]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朗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编辑] 鄭和发现美洲论

这篇文章的中立性有争议。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掛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本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大洋洲的论点。这并非学界观点,很多学人都指出其论据根本站不住脚。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倫敦的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同時展出一張1763年繪制的附註有永樂16年(1418年)的中國航海地圖。該中國航海地圖有詳細的航海區域,以及繪畫美洲、歐洲、非洲的的輪廓。除此以外,該圖更附有對美洲土著(膚色黑紅、頭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膚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製品)的描術。唯一缺憾是該航海地圖中沒有不列顛島的記載。 根據該地圖的收藏家中國律師劉剛稱,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從一個上海商人處購得該地圖,並且因為讀過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而得知該航海地圖的歷史重要性及意義。 但是这幅地图上出现了不少严重的错误,比如出现了不少有争议的简体中文字,以及许多字词用法、地名都有明显的错误。

新西蘭懷卡托大學的鑑證專家正對該航海圖的墨跡及紙張進行光譜測定,以確認該圖的繪製年份,結果預計會在2006年2月公報,鉴定該圖是否真的是1763年製。但因地图在标识上多处与史实严重不符而引起了广泛质疑。

2006年3月,北京律师刘刚宣称他所收藏的1763年的地图被证明为真品,并同时请来《1421中国发现世界》作者孟席斯以及美国人汤普森参与其新闻发布会。但是刘刚并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其提供送检的白纸确实来自地图,也没有同时对地图上的4种颜色墨水进行鉴定,更没有对各方学者指出的地图内容里存在的硬伤作有力的解释与说明。

2006年6月,美国俄亥俄州李兆良博士公布在北美洲东岸内陆300哩出土了一面7厘米直径的黄铜圆牌,上铸"大明宣德委锡".应为郑和第七次航海时之文物.出土地点为当年美洲印第安人切诺基族(Cherokee)聚居处.切诺基族(Cherokee)曾有北斗旗,但不知道北斗的天文意义.疑为外来文化输入.而中国自周朝以来,已经以北斗星为帝星.宋,金,元,明,清正史里,均有描述皇帝仪仗中, 北斗旗占主要位置,代表帝皇.明代尊崇道家,而北斗为道家主要象征.郑和航海亦以北斗为导航.因此,北斗旗似为明代文化在美洲土人中的遗物.另外卡托巴族(Catawba)世代相传的陶器造型与宣德炉类似.此族其他文化尚保持新石器时代,但陶艺则特别发达,认识陶土提炼过程,比欧洲人更早.英国瓷业发萌,即由美洲土人处输入陶土而起.陶瓷乃中国文化主要代表,亦为考古学定性,断代主要工具.以上各征,不难想象,明代中国与美洲土人接触,并非没有可能.详情请参考[[1]]

[编辑] 纪念郑和下西洋

[编辑] 鄭和號

[编辑] 郑和公园

  • 南京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区太平巷35号,原是郑和任南京守备时其府邸内的私家花园,园内有全国最早的郑和纪念馆、郑和研究会,现在建成一个开放式的郑和文化主题市民广场。
  • 昆阳郑和公园: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南端昆阳镇月山上,距昆明60公里。原名月山公园,因昆阳是郑和出生故里,其父马哈只墓又在月山上,故于1979年改为今名。约250余亩的林园中,种有松林,柏林和其他果林。现公园内立有"明三保太监郑和故里"碑,并在碑附近发现民房建筑遗迹。
  • 长乐郑和公园:位于福建长乐市区中心的南山,公园原名“南山公园”,始建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公园历经宋元明数代营建,特别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风期间,全面整建,亭、台、楼、阁、塔、寺等建筑众多,成为佛、道教者朝拜圣地。园内的三峰塔为中国名塔之一,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塔。明永乐十年(1412年)郑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在太平港候风时,为酬谢“海神天妃保佑”,奏请明成祖恩准在长乐南山塔东面的三峰塔寺旁,建造一座雄伟壮观的“天妃宫”,为船队官员祈报和谢神之处。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开航580周年,政府拨款在“天妃宫”和“三峰塔寺”旧址上兴建郑和史迹陈列馆。南山公园亦改为“郑和公园”。馆藏珍贵文物《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候风时亲自撰文镌立的石碑。

[编辑] 其他

座落于600年前的龙江宝船厂遗址之上的宝船遗址公园是南京市为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而投资开发的一座融旅游、纪念、展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性公园。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2005年7月一期工程建成开放。

[编辑] 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鄭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编辑] 中国航海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编辑] 书籍

  • 2005年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1905年2005年 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有温家宝总理题词,以梁启超1905年在《新民叢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始,共108篇论文。
  • 同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据多种明代手钞本校注的马欢著(万明校注)《瀛涯胜览》校注,另外,晨光出版社把30年代李士厚抄本之鄭和家譜校注出版成書《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原譜與抄本已散佚,此為當年曬製圖紙的影印本經整理影印)。

[编辑] 郑和墓

郑和墓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麓,经修整后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历史特征和穆斯林葬仪的习俗、规格与风貌,墓园下有28级台阶,象征郑和航海28年,每个平台7级台阶,象征他七下西洋,此外还建有碑亭和“南京郑和墓史料陈列馆”。

[编辑] 郑和故居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记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编辑] 参考文献

  • 註解1: 《郑氏家谱首序》 《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 ISBN 7541424609/G
  • 註解2: 《郑氏家谱首序》中原文: “后数功于郑州,因赐姓郑,改名为和”。一说“郑州”指《明史·成祖本纪》记载的郑村坝(今天北京东坝村)战役。但燕王靖难之役中曾占领河北的“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见郑自强:《深入探讨郑和的家世源流及后嗣问题》,《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 ISBN 7541424609/G。
  • 註解3: 《散见于史料中的郑和后裔资料》《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 ISBN 7541424609/G
  • 註解4: 是次非洲麻林迪進貢的麒麟並非本頁清代描临本《榜葛剌进贡麒麟图》裡的麒麟,圖中的麒麟由榜葛剌(即今孟加拉)在1414年(永樂十二年)進貢。参看《瑞应麒麟图

[编辑] 外部链接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