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Wikipedia talk:互助客栈 - Wikipedia

Wikipedia talk:互助客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编辑] Village Pump的中文名字

Village pump應該譯做甚麼呢?並不需要直譯。但我想名稱要有村落社群的感覺。 --Lorenzarius 2003年3月20日 10:29 (UTC)

既然我們是中文百科,中文名字較適當。叫"Village Pump"一點也沒有華人文化特色。像法文Wikipedia的"Village Pump"叫"小酒店"(Le Bistro)。或者如果想不出什麼特別的名字,直接用清楚的名字,像"助之地",也比用個英文名恰當。如果您門反對改名的話,用"村泵"也可以。--Menchi 2003年5月17日 08:46 (UTC)

对啊,我们是否应该在其他地方也汉化一下,例如先确定Wikipedia的中文名字,设计中文Wikipedia的icon,另外也应该统一翻译的词汇(至少统一简体版本或繁体版本内的译法)。--Formulax 2003年5月17日 09:29 (UTC)
所以你覺得Village Pump翻譯成什麼好呢?"助之地"? "村泵"? 有沒有什麼建議? --Menchi 2003年5月17日 11:13 (UTC)
客栈?--formulax
很好ㄟ!聽起來很中國.而且繁簡看起來很像.那這樣我移动页面嘍? --Menchi 2003年5月18日 12:24 (UTC)
唔……,叫中文灌水村吧!日本那个好像叫井水端?? 或者叫互助村??(本人的一点愚见):D samuel
"灌水"?那意思不是"亂寫些無聊的東西來達到教授要求的兩千零零字"的意思嗎? o_o
"互助村"很清楚。
把您的和formulax的想法合一﹔"互助客栈",好不好? --Menchi 2003年5月19日 00:25 (UTC)
“互助客栈”挺有中国味的,呵呵 samuel 2003年5月19日 02:47 (UTC)
移动页面了。--Menchi 2003年5月19日 08:43 (UTC)

[编辑] 存档

互助客栈和wikipedia:聊天的存档最好不要当月就存档一次,最好隔月再存档。也就是说,8月份的讨论,在10月存档,9月的讨论,11月存档,这样可以促进议题的展开和深化,以前也是这样处理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当月存档了。--百无一用是书生 () 11:49 2004年11月22日 (UTC) 除了存档以外是否放入相关页面的讨论页面,比如分类,命名,消歧义,甚至在讨论时就移动过去?--用心阁(对话页) 02:48 2005年4月6日 (UTC)

可是那样的确太长了,看起来;很不方便,也许我们真的应该改革了:)--边缘o^-^o留言 00:10 2005年10月7日 (UTC)

[编辑] 互助客栈改革

现在互助客栈的讨论非常热烈,但是也导致页面太长,半个月的时间,互助客栈就达到了100kb左右,非常影响打开速度。我们是不是可以仿效英文版做法,分成几个部分讨论。例如在各自的兴趣小组的讨论页讨论,而互助客栈只作为一般性的讨论和汇总叶面?--百無一用是書生 () 09:22 2005年4月4日 (UTC)

我想目前的办法是及时移动。目前更多的问题是政策上的问题,比如命名常规,分类,方面的争论。另外类似英文中的news似乎已经在公告板上有所体现。 我们目前缺少 help desk, 更好的FAQ,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帮助台,目前聊天似乎不是这个作用。这样,就有公告板(目前的bulletin和工作进展),帮助台(新建),议事厅(互助客栈),聊天室(聊天)四个不同作用的页面--用心阁(对话页) 09:40 2005年4月4日 (UTC)
做了一个临时的,大概的样子,Wikipedia:互助客栈/temp--百無一用是書生 () 11:41 2005年4月4日 (UTC)
贊同!--Theodoranian|虎兒 =^-^= (talk) 03:10 2005年10月26日 (UTC)

可以考虑学习一下en:Wikipedia:Village pump,甚至把wikipedia:聊天也整合进来。现在这样太长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05:29 2005年12月7日 (UTC)

建议把发在互助客站和聊天的讨论分别移动到不同的子页面去,但是在互助客站留有话题和链接,否则只是分几个板块会使注意力分散,讨论更难以集中人气--用心阁(对话页) 07:29 2005年12月7日 (UTC)
但英文的reference dest就是等於中文的聊天嗎?那一或是會開多一個版面是[[Wikipedia:諮詢台]]呢?-- 04:39 2005年12月26日 (UTC)

[编辑] 怎样粘贴程序代码

程序代码会含有html代码,因此会影响显示结果.

我尝使用nowiki和/nowiki标签,但原来的回车换都不正常,使得代码阅读困难.

请问有什么样方法?

您可以试一试将大于和小于号写成>和<。--Wing 12:54 2005年4月6日 (UTC)
每行程序前可以加空格,强制不自动换行,也能解决普通回车的问题,好像wiki里两个回车才被人认为是换行--边缘o^-^o留言 00:08 2005年10月7日 (UTC)

[编辑] 维基百科 Wikipedia软件应当提供亚洲竖写版式

维基百科作为网络时代的自由百科全书,其在人类文明史中必然会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Wikipedia 软件依旧是依据西方模式的系统,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没有竖立书写的模板版面。 在古代东方世界,几乎所有文书都是竖写格式,中文、日文、蒙古文等等无一例外,西方则是横书格式,但维基百科至今只有基于西方的横排模板,这显然是对亚洲文化的忽略。 中文至今也常有竖书要求,日文书籍更是竖立排版,而蒙古文则根本就只能竖立读写(类似的还有满文、锡伯文等),因此我们东方人应该把这作为现有 Wikipedia 软件的最大BUG予以报错,希望在即将编写的 Wikipedia 第四版中给以彻底解决。

第四版 Wikipedia 的构思中也提起 “ 新软件支持所有语言? 在各个语言中整合用户数据库? ” 即然如此,东亚人有必要让编写者了解我们的正当诉求——亚洲的文化,亚洲的维基!

希望管理员或有沟通渠道者能把这一诉求上报给维基。 谢谢。

台灣現在的中文公文已經是橫寫了。--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5:27 2005年6月9日 (UTC)
试了一下,其实也可以。不过对Fx不支持。现在只能用Internet Explorer看。- {}^{{}^{{}^{\Sigma}}}Moses{}^{{}^{{}^{\approx 42}}}06:10 2005年6月9日 (UTC)
Fx不支持的原因,是因為"writing-mode:tb-rl;"只是CSS3草案裡的東西,還未正式成為標準。現在 Wikimedia 沒有直寫文字的原因是網頁根本就未支援直寫文字;這個CSS3又不知何時才成為標準。--Hello World! 07:01 2005年6月9日 (UTC)
虽然现在大部分的华语社会基本上都是改为横排,但是加入竖写是公平的体现。只是象IS说的那样,是css标准的问题,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的讨论,所以在那之前技术是很大的问题--边缘o^-^o留言 00:02 2005年10月7日 (UTC)
請問一下,在Fx上是會變回橫排或是整個亂掉--蒼空 翔 有事點我 02:00 2005年10月26日 (UTC)

問個問題,"不转换""简体""繁體"能否改成"不转换""cn""hk""tw"或是再加個"sg"之類的...沒什麼重要的,問問而已--蒼空 翔 有事點我 01:17 2005年10月26日 (UTC)

以前是這樣做的,但太佔位了,後打回原形 -Hello World! 01:41 2005年10月26日 (UTC)
那請問維基發佈給使用者下載回去使用的套件支不支持轉換--蒼空 翔 有事點我 02:00 2005年10月26日 (UTC)
如果应用在文言文版本的维基上面,这个我支持。很早就建讨论是否要建一个文言文的wiki,怎么没有下文了? — Wikipedia 16:24 2005年12月10日 (UTC)

……為甚麼這些討論會在這裡呀!-- 04:32 2005年12月26日 (UTC)

不知道,移走吧。--zy26 was here. 05:19 2005年12月26日 (UTC)

== 互助客栈与聊天的拆分与合并 ==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我建议学习英文版的互助客栈,根据讨论的主题分设几个版块。现在的叶面太大了(200k),当然还有一个现实全部板块的叶面。建议分成Wikipedia:互助客栈/新闻(发布关于维基百科的消息)、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讨论现有方针和新的方针)、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讨论技术方面的问题)、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讨论一些新的想法和建议)、Wikipedia:聊天(基本保持原有作用),还有一个Wikipedia:互助客栈/全部,整合各个板块的所有讨论。大家认为如何?这样可以分流一下,避免zh-ch:叶;zh-tw:頁面太庞大,也可以更深入的讨论问题--百無一用是書生 () 07:36 2005年12月23日 (UTC)

(+)支持,不分类的话,以后将造成资讯浪费。--farm (talk) 08:17 2005年12月23日 (UTC)
(+)支持--Fugu 08:26 2005年12月23日 (UTC)
(+)支持,不过如何划分可能需要进一步讨论。--用心阁(对话页) 08:45 2005年12月23日 (UTC)

英文版现在的互助客栈存档只保留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被移动到相应叶面或者清除--百無一用是書生 () 09:35 2005年12月23日 (UTC)

(+)支持互助客栈的确是大了一点,打开和编辑都不方便。我建议每周末将上上周的内容归档,如果是热门的内容则保留或移动到其他页面。关于分类我建议分成“内容”、“技术”、“用户”三个子页面。--Siriuie ) 09:56 2005年12月23日 (UTC)
(+)支持--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1:48 2005年12月23日 (UTC)

在内容归档方面,英文版现在已经不是采用所有都归档的方法。而是尽量移动到相应叶面,无处可去的则过一段时间后清除掉。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可有比较熟悉英文版的人回答吗?是不是现在wikipedia访问量过大,维护费用高涨(一年几十万美元,据说明年将达到上百万),从而进行的一些开源节流工作?因为一个大叶面,例如有100k,每一次编辑都会产生一个更大的历史版本,因此,像互助客栈这样编辑频繁的叶面,很可能加上所有的历史版本,一个叶面就要占去几十MB甚至上百MB的空间,因此需要一些办法来节省空间?--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00 2005年12月23日 (UTC)

採用移動的方法比較可取吧。有時在看客棧的討論像在行市集一樣的亂,過了一星期都沒有人討論下去就移動去合適的頁面好啦。:)-- 09:37 2006年1月7日 (UTC)
似乎还应该建立一个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百無一用是書生 () 12:08 2005年12月23日 (UTC)
其他和聊天有什么不同?--zy26 was here. 03:59 2005年12月25日 (UTC)

好像英文版也是采用括号方式区分,中文版为什么要用子页面呢?--zy26 was here. 03:59 2005年12月25日 (UTC)

……現在沒有了詢問台。-- 11:46 2006年3月11日 (UTC)

== 互助客棧存檔頻率 ==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我認為互助客棧的存檔頻率應按每區的文章數量而定。就我個人的意見認為,消息、方針和技術現時並無問題,但最大的問題是聊天那邊。過去半個月的話題已累計達86個,頁面過長不方便觀看。建議提升聊天區的存檔頻率至每星期一次,每次只留下過去5至7日的話題,其餘拿去存檔。否則的話,聊天頁面的長度將快要突破100大關。 -- Kevinhksouth (Talk) 11:05 2006年2月5日 (UTC)

已经根据意见修改,请参看Wikipedia:互助客栈/聊天/存档--百無一用是書生 () 06:47 2006年2月6日 (UTC)

[编辑] 頁面被保護

為什麼要保護該頁呢?在英文版都沒有保護,如果沒有原因的保護,應該被解除。--

同意,在頁面沒有被壞時應解除保護。--Shinjiman 06:51 2006年3月11日 (UTC)
什麼時候?!--Stewart~惡龍 (講講講!) 10:14 2006年3月22日 (UTC)

==篇幅很長的討論的存檔==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樓上的「alltnight的可恥行為證明它沒資格做管理員」和「一個不會英文的人到底能不能參加現在的中文維基的編輯?」討論應該已告一段落了,可是篇幅很長,卻不知道怎麼找個地方可以存檔或移動...怎辦?!^o^Stewart~惡龍->講! 00:49 2006年4月15日 (UTC)

我的“一個不會英文的人到底能不能參加現在的中文維基的編輯?”建议放到Talk:中文维基百科。-无名无形 23:44:16 2006年4月18日 (UTC)

== Wikipedia:互助客栈/聊天快變bbs或論壇 ==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Wikipedia:互助客栈/聊天的瀏覽和留言很多。雖然Wikipedia:互助客栈/聊天變相成爲大家除了skype之類的即時通訊以外可以在維基百科上問問題,找人等正當事情,但看看近期的留言有不少是有點無事找事(例如早前的“逝世“事件,這純是個人觀點)。大家有辦法克服Wikipedia:互助客栈/聊天汎濫又可以保持大家“聊天“和在維基百科的熱情?如果完全防止類“無事找事”類的特別“聊天“形式,會否妨礙維基百科的進度?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01:08 2006年3月31日 (UTC)

  • 基本同意,不过“逝世”事件牵涉维基如何措辞才能保持中立的问题,不是“無事找事”。我已经再三说明,香港、台湾的网友语感与中国网友不尽相同。 --澍子 05:03 2006年3月31日 (UTC)
  • 我认为互助客栈还是以讨论维基百科本身为好。如果和维基百科无关,又可以在别的地方解决的问题,请尽量发在论坛,usenet等地方。同样,在一些条目上的讨论页上有些段落跟编写维基百科也没什么关系,这在一些关于政治的条目上特别明显。这里作用并是不为了解决这些内容,论坛和usenet等地方有更适合的版面。请自觉一些,勿滥用资源,影响他人使用。--瀑布寒 夏用瀑布汗,冬改瀑布寒(这里暖和) 05:18 2006年3月31日 (UTC)

同意瀑布汗的說法。--Theodoranian|虎兒 =^-^= 05:33 2006年3月31日 (UTC)

既然是“聊天”还是应该允许聊天吧,否则维基百科就太沉闷了。我倒觉得应该鼓励讨论,同时及时归档,并将有用的讨论转到适合的地方去,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Demos(Talk) 11:10 2006年3月31日 (UTC)
到底「聊天區」的定義是什麼?! 既然有了「方針」, 有了「消息」和「技術」...它實說錯放區的也不少...^o^Stewart~惡龍->講! 14:05 2006年3月31日 (UTC)
亦擔心維基的資源問題不如真正考慮一下開設一個真正的閒聊討論區(forum, board),而這區專門討論維基上的事?!^o^Stewart~惡龍->講! 14:05 2006年3月31日 (UTC)

我覺得閒聊並非完全無用。在閒聊中,大家可以認識彼此,熟悉彼此慣有的討論方式、語氣口吻、用字遣詞,甚至可以略窺個性之一二。針對條目作討論的時候,這將有頗大的幫助。交流的效率,除了互動模式、媒介和雙方個別的溝通能力有所影響之外,雙方之間的對話歷史,也佔有很大(如果不是最大)的重要性。
此外,我不是很了解為什麼在聊天頁面閒聊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因為那個頁面會造成系統的負擔嗎?我覺得不至於。或者,因為閒聊內容與百科條目無關而浪費使用者的時間嗎?我想也不會,一個使用者既然決定要進入聊天頁面,本來就有安排出一段用來閒聊的時間才是。
我想,只要把聊天區中的消息、方針、 技術相關討論適切地移到相應頁面,使對這三個主題有興趣的使用者不需要耗費時間進入到聊天頁面來找,那麼,閒聊頁面能夠浪費什麼資源呢?從這點看,我不但不認為聊天區的話題太過於無事找事的聊天,我反而覺得不夠純粹的無事找事的聊天。--mingwangx (talk) 18:14 2006年3月31日 (UTC)

贊成聊天應減磅,英文維基的互助客棧也有六區:

  • News ->中文版的"消息"
  • Policy ->中文版的"方針"
  • Technical ->中文版的"技術"
  • Proposals(discuss new ideas/proposal that are not policy related)->有些似中文版的"聊天"
  • Assistance(make requests for assistance with Wikipedia)
  • Miscellaneous ->近似中文版的"聊天"

是否可以分拆出"求助"? 還是其他分類?--Gakmo (Talk) 20:07 2006年3月31日 (UTC)

  1. 又,看見不少聊天的討論牽涉到版權,是否可以新開一區叫"版權"呢?--Gakmo (Talk) 20:15 2006年3月31日 (UTC)
贊成加開一個求助,不然新人有時會不知道要去那裡問問題。--ffaarr (talk) 00:44 2006年4月1日 (UTC)
維基上好像有一個新手Q&A的頁?!不太記得,不過可以結合。有需要的再設一個模版討論或是關於用戶的(包括ip用戶和注冊用戶的討論)^o^Stewart~惡龍->講! 17:17 2006年4月3日 (UTC)

我的建议:

  • 其他或聊天中的内容必须和wikipedia有关,例如至少提到了wikipedia条目等。
  • 如果其他或聊天的内容不加限制(只讨论与wikipedia关系不大的内容),那么其他或聊天就不必存档,定期清除--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20 2006年4月14日 (UTC)

[编辑] 新的互助客棧分類

由於目前的互助客棧有焦點過於集中“聊天”區,以至於其他三區的話題遭到冷漠,以及真正的求助文被過長的閑聊文掩蓋住的問題,在此提出新的互助客棧分類方式。

  • 技術
  • 方針
  • 消息
  • 求助
  • 其他

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將“聊天”區切割成“求助”和“其他”兩區,以分散目前單一“聊天”區文章過多的壓力。另外同時,也應嚴格規範“其他”區以外的互助客棧分區,以達到消息互助的功能。--阿儒 | 這裡泡茶 15:00 2006年4月11日 (UTC)

  • (+)支持。建議「其他」還是用「聊天」。--獵戶座 留言給我 15:13 2006年4月11日 (UTC)
我建议,救助,其他,还有聊天。求助主要是对知识和维基系统的求助,其他还包括许多非闲聊的内容,比如说翻译名称的争议,对管理员的投诉,讨论编辑问题,甚至是分类问题。--用心阁(对话页) 15:16 2006年4月11日 (UTC)
(+)支持聊天-〉求助+聊天。“翻译名称的争议,对管理员的投诉,讨论编辑问题,甚至是分类问题”应属于“方针”吧。--Isnow 15:37 2006年4月11日 (UTC)
類bbs的分層管理?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15:53 2006年4月11日 (UTC)
我覺得應該提高普通用戶對到哪個頁面發言的察覺,也加強對留言的管理(開發一些專門處理留言的管理員?)。否則“其他“頁面只是變相的聊天區。另外取消“聊天”名號,至少對新人不會起提示作用。zzz....很睏 "Press" my name and Wake me up inside 15:18 2006年4月11日 (UTC)
  • (+)支持,求助应该从聊天里分出来。--3dball 17:58 2006年4月11日 (UTC)
  • (+)支持。不过我认为按照留言的目的区分更好:“建议”,“求助”,“投诉”,“意见”,“致谢”,“致歉”,“聊天”,等等等等。上面的划分我也支持。-无名无形 01:24:01 2006年4月12日 (UTC)
    • 已完成新的五個討論區,希望大家提供友善的求助環境給詢問的新手。--阿儒 | 這裡泡茶 17:09 2006年4月14日 (UTC)

[编辑] 新的互助客棧分類 2

之前已經討論過了,不過沒有實行...我想分得再細一點:

  • 技術
  • 方針
  • 消息
  • 投訴
  • 求助
  • 其他
  • 閒聊

因為有些人對投訴管理員或匿名用戶的興趣不大。另外「求助」會不會和「技術」重覆?!^o^Stewart~惡龍->講! 18:37 2006年4月11日 (UTC)

無論其他互助客棧分區怎麼定,我希望一定要有一個聊天區,而且對內容的限制要盡量減少。我先前提到過,經由主題不限的聊天,讓用戶們彼此熟識,對整個百科的發展、條目的撰寫、內容的溝通,都有很大的助益。吉米見面會中也提到,維基人之間的感情對於整個計畫是重要的,雖然他指的是「見面三分情」的部份(當然,他沒有說這句話,大意如此,我忘記確切他是怎麼講的),但是我認為聊天區有相類似的作用。--mingwangx (talk) 18:49 2006年4月11日 (UTC)
    • 但閑聊容易造成爭吵與整理上的不便卻是事實,而前者其實是“見面三分情”的反效果。個人覺得容許“其他”區聊天可以,但不要鼓勵,所以說明上應避免讓人產生“盡情閑聊”的錯覺,獨立開設“閑聊”區更應避免。至於“求助”區的功能主要是編輯上的求助,而非技術上的問題。在說明頁與方針不夠完整的今天,“求助”區可以是對新手友善的一個區域。--阿儒 | 這裡泡茶 00:09 2006年4月12日 (UTC)
      • 「『見面三分情』的反效果」,我忽略了這點。嗯,的確應該仔細考慮。--mingwangx (talk) 00:27 2006年4月12日 (UTC)

我覺得無論如何,不要用「其他」來做名字。這更加使人不知道那裡是做什麼的--Hello World! () 02:27 2006年4月12日 (UTC)

  • 「其他」就是另外四個討論區不允許的討論主題。如果有更恰當的名稱,歡迎提出來讓大家參考。--阿儒 | 這裡泡茶 02:41 2006年4月12日 (UTC)
    • 「其他」是參考英文版的「Miscellaneous」,叫作「雜項」也可以,都比起「聊天」要好,因有誤導成份。(我當初也是一份子)。^o^Stewart~惡龍->講! 08:14 2006年4月14日 (UTC)

[编辑] 新的互助客棧分類 3

大家似乎忘記了這裡除了互助客棧外,還有其他以 wikipedia talk 命名的討論頁。--Hello World! () 02:19 2006年4月13日 (UTC)

  • 但是人氣不足是個問題,互助客棧差不多是活躍的維基人不時也會看的地方。其他地方可能要3個月, 1年, 甚至更久才有人留意到。現時很多討論也是在互助客棧討論到七七八八再移到talk 或 wikipedia talk 的討論頁呢!!^o^Stewart~惡龍->講! 08:14 2006年4月14日 (UTC)

我建議只設兩頁,即聊天和求助頁--聊天頁是與維基百科的方針和編寫完全無關的事情;求助頁的用途主要是給新手張貼問題用,其他人見到後,替他們轉載到適當頁面並作答。--Hello World! () 02:22 2006年4月13日 (UTC)

  • 之前也有討論過「求助頁」,建議可以加入類似「新手q & a」之類的FAQ, 鼓勵新手多看,然後才到「求助頁」^o^Stewart~惡龍->講! 08:14 2006年4月14日 (UTC)
    • 那可能要累積足夠的例子,才好建立Q & A的問答集。--阿儒 | 這裡泡茶 17:07 2006年4月14日 (UTC)
      • 我們可以根據維基百科使用手冊中的教學將一些主要的新手問題收錄,盡量以簡潔的文字解答。如:
        1. Q:為什麼要登入?!
        2. Q:如何使用簽名?!
        3. Q:什麼是回退不過三?!
        4. Q:「上傳自由版權圖像」和「上傳檔案」有什麼分別?!
        5. Q:為什麼我的條目經常被人刪除?!
      • 只需簡單解釋新手的問題和連結到相關頁面,可根據被問最多的問題排列出FAQ(Frequency Asked Question)和其他的Q&A分類解答。^o^Stewart~惡龍->講! 19:17 2006年4月14日 (UTC)

[编辑] 頁面保護

可否有時間不保護這個頁面呢?已經有三個月沒有編輯過啦。而且這是維基百科呀,保護超過三個月不是常做的辦法。--218.191.46.220 02:32 2006年5月25日 (UTC)

--Isnow 09:41 2006年5月25日 (UTC)

[编辑] 互助客栈的分类怎么最近变动这么频繁?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最近“方针”又修改成“政策”,又多加了一个“提议”。“提议”和“政策”好象差不多吧?而且不是刚变动过一次吗?这么频繁的变动可能不利于存档。-无名无形留言) 11:51 2006年5月13日 (UTC)

  • 目前我先將模板退回,待討論出結果再決定是否恢復。 --愛索 | 來泡茶 15:58 2006年5月13日 (UTC)
    • 沒有徹底退回。“方針”現在還是“政策”,且内文中有些地方是“方針”,有些是“政策”,非常混亂。--地球发动机〠✆ - ✉✍) 02:12 2006年5月14日 (UTC)
  • 我觉得“建议”当然要加啦^_^,因为我觉得建议和方针不是一回事……^_^百家姓之四 10:01 2006年5月14日 (UTC)
其實原來就有Wikipedia:发展建议這樣一個地方了,不如合併起來。--ffaarr (talk) 14:09 2006年5月14日 (UTC)
我同意百家姓之四的看法,但是如果设置“提议”,那么“方针”应该相应的修改为“质疑”比较好。我以前就提议过互助客栈按照留言用户意图划分,包括:
  • “提议”(不存在的事物),
  • “质疑”(已经存在的规则或行为),
  • “投诉”(他人违反规则的行为),
  • “求助”(解决未知的东西),
  • “感谢”(他人的帮助),
  • “消息”(宣告动态),
  • “其他”等。
如何?-无名无形留言) 23:43 2006年5月14日 (UTC)
這樣分我覺得太細了,反而會減低留言被關注的程度。--ffaarr (talk) 01:07 2006年5月15日 (UTC)
同意。可以合并其中几个。比如去掉“感谢”,把“质疑”和“投诉”合并成“意见”,“提议”则改为“建议”。这样还是五个:
  • “建议”(不存在的事物),
  • “意见”(质疑和投诉),
  • “求助”(解决未知的东西),
  • “消息”(宣告动态),
  • “其他”。
-无名无形留言) 01:55 2006年5月15日 (UTC)

"意見"與"建議"易混淆,而且"技術"也是十分重要的。個人覺得現有討論區數目已足夠:

  • "消息"(新聞、動態)
  • "方針"(討論或提出政策、方針,包含建議)
  • "技術"(討論或提出技術問題)
  • "求助"(解决未知的东西、质疑或投诉)
  • "其他"(聊天)

至於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則合併到Wikipedia:发展建议--Gakmo (Talk) 18:20 2006年5月15日 (UTC)

(-)反对新的改动。可以对“方针”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对“技术”提出“意见”和“建议”。就目前而言,“方针”是针对内容的,“技术”是针对操作的,这样区分蛮好。--Isnow 21:04 2006年5月15日 (UTC)

技术是针对操作的这个不假,可是对方针提出意见和建议总觉得别扭。我嘛^_^,就觉得方针和建议……应该分开。因为方针是policy的意思嘛。百家姓之四 11:17 2006年5月17日 (UTC)
我還是比較支持設立“投诉”或“用戶”,因為經常有對於用戶的投訴或意見,但相對來說都是以破壞事件為主,不需要所有維基人關注吧?!Stewart~惡龍 14:17 2006年5月17日 (UTC)

[编辑] 互助客棧會不會太多討論區了??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

如題,人沒如此多的情形下,有必要改成6個討論區嗎?況且建議和方針有何不同?我不知道這兩者的差異點在哪?另外該討論區之修改似乎沒經過討論,這樣的修改正確嗎?--阿儒 | 這裡泡茶 14:54 2006年5月13日 (UTC)

建議大可在政策(方針)和技術兩版進行。本版其實也不必刪,改為投訴區算了。—自由主義者  2006年05月13日15:38 (UTC+8 23:38)

[编辑] 互助客栈分區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求助

新設的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已荒廢多日,有用戶認為它與歷史悠久的Wikipedia:发展建议重疊,其實Wikipedia:发展建议也有荒廢跡象,應如何處理此兩頁面?有用戶建議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讓大家提出與方針無關的新建議和想法,亦有用戶建議將它改為投訴區,大家意見如何?--Gakmo (Talk) 20:05 2006年7月12日 (UTC)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合并吧。--Isnow 20:30 2006年7月12日 (UTC)
说实话,要不是看到了本文,我还不知道有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我在Wikipedia:互助客栈以及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Wikipedia:互助客栈/求助Wikipedia:互助客栈/消息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都没有找到通往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的入口。只有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顶端的“新想法新点子”指向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这也许就是为什么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门可罗雀的原因。如今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了。--漢龍对话贡献电邮 06:26 2006年7月13日 (UTC)
在以前的確是曾經加入過連結的[1],但是後來卻移除了[2]。--Shinjiman 09:54 2006年7月13日 (UTC)
既然被封殺,不荒廢才出奇。我認為Wikipedia:发展建议更沒有人氣。我有兩個方案建議,第一是將Wikipedia:发展建议合併到Wikipedia:互助客栈/建议,並將後者重開;第二則是將前後兩者都合併到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 Kevinhksouth (Talk) 12:32 2006年7月13日 (UTC)
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当前的方针提建议和提新建方针还可以都放在方针下,以后再做考虑,我觉得是需要投诉这样一个页面,无论被投诉的是一般用户还是管理员。--用心阁(对话页) 02:54 2006年7月17日 (UTC)

支持併入[方針],反對建立[投訴]。其實,建立[建議]這麼個子版有徵詢過其他用戶嗎?雖說維基鼓勵用戶勇於編輯,但這關乎常用頁面和的東西,我認為應該應該先徵詢社群,甚至加以保護。歡迎模版、警告模板、版權許可協議模板,我認為都應該保護,防止用戶擅作主張修改。-- tonync (talk) 23:38 2006年7月20日 (UTC)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