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白鱀豚 - Wikipedia

白鱀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記述一項新聞動態隨事件進展,內容可能迅速變動並更新。


白鱀豚
保护现状极危,可能已滅絕

分类
真核域(Eukaryota)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哺乳綱(Mammalia)
鯨目(Cetacea)
亞目 齒鯨亞目(Odontoceti)
白鱀豚科(Lipotidae)
白鱀豚屬(Lipotes)
白鱀豚(L. vexillifer)
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米勒, 1918年
Chinese River Dolphin range

白鱀豚又称白鱀鯨白鳍豚白鱀白旗白鳍白夹江马等,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一种淡水类喙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流域,种群数量极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1],是世界上仅存的五种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为中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在2006年12月13日的野外調查失敗後,這個物種被認為很可能已經絕種,就算有任何個體仍然生存,其數量也很难維持延續族群[2]

目录

[编辑] 早期歷史

白鳍豚是个古老悠久的物种。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鳍豚是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在长江流域繁殖生存延到今日的物种。从陆生转为水生,经过了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白鳍豚在长江生活了约2500万年,於两千萬年前由太平洋遷徙至長江。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1981年9月,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广西省桂平县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鳍豚,叫原白鳍豚。这块化石记录着白鳍豚祖先原白鳍豚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人们把保留着古老性状的现代生物称为活化石,白鳍豚就是一种活化石[3]

[编辑] 分布区域

白鱀豚曾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历史上,白鳍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白鳍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中分布区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在最近的几次观测中,其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流域洞庭湖至铜陵段,重点聚集在3个区域,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白鳍豚最后一次的发现是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的搁浅死去的白鳍豚。

[编辑] 身体特点

白鳍豚身体呈流线型,身躯呈纺锤形,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鳍豚一般体长在1.5至2.5间,体重135至230千克,雄兽略小于雌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分为两叉,扁平且宽阔,与水面平位,上下摆动可以使身躯快速的游泳前进;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从背中部长出一个低矮的等腰三角形背鳍。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的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鳍豚突狭长,呈喙状,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每侧分别各有牙齿31至36颗,总共约130多颗圆锥形同型齿。白鳍豚以长江游域的小型淡水鱼类为食物,用它的牙齿将鱼的头部狠狠地咬住于颔侧,然后再囫囵吞下。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鳍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孔缘有活瓣,启闭自如。出水时鼻孔开启,呼吸后便闭紧潜水。日常活动方式为潜水游泳和出水呼吸的交替进行。平常白鳍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在特殊的危险情况下,白鳍豚可在水下维持30多分钟不突水呼吸

白鳍豚的眼睛位于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因为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退化严重。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虽然白鳍豚的耳孔小,但是其听觉却十分灵敏。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的回声定位方式来识别物体。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时常发出的声音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滴答”声,频率为8至160千赫,起着探测目标的作用。另一类是啸叫声,频率稳定于6千赫,是白鳍豚之间的通讯联络信号,这是耳听不见的低频率音波,最远可被十多千米外的同伴听到[4]。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

白鳍豚的大脑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更聪明。白鳍豚作为哺乳动物与人类一样需要给身体中的血液不停地供给氧气,它需要不断地出水排气呼吸。在水中生活的鲸目水生不如同陆地哺乳动物可以做不自主呼吸,它们所有的呼吸均是需大脑反应的自主呼吸。呼吸时必须在神志清醒的知觉状态下进行,如某鲸目水生被惊伤或因其他原因进入了失去了知觉,那么便会沉到水底,在身体血液内所剩氧气使用完毕后,进入脑死亡状态。哺乳动物的大脑的特点是需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入无意识状态休息,才可以在觉醒后正常运作。鲸目的水生,包括白鳍豚在内,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使大脑的一半休息,另一半醒觉。成熟的白鳍豚的大脑每天有7至8小时(近似成人睡觉习惯)属于半睡半醒状态,其余时间全脑觉醒。同时,白鳍豚跟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地能够做,半脑觉醒,另一半做梦。

[编辑] 生活习性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鳍豚一般为群居,但群居特性远不及与其同属鲸目海豚明显,单个种群数量一般在3至4头左右,多可达9至16头,但也经常发现个别白鳍豚单独行动。白鳍豚经常活动于河流交汇处,尤其喜欢在河流冲积的浅滩区活动,常见其与江豚一起嬉戏。同其他江豚一样,白鳍豚一般主要在白天活动,尤其以清晨和午后最为活跃,经常是几只白鳍豚排成一线,在浅水中以每隔10秒至30秒的间隔频频出水换气,急速前进,最快可达每小时80千米。其他时间里,白鳍豚相对安静,一般常在深水中缓慢游动,换气的时间间隔也随之变长,最长可达200秒。在夜间,白鳍豚经常栖息于深水的漩涡中休息,有时会持续在同一地点长达5至6小时。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可捕食长江中多种鱼类,但一般以体长不超过6.5厘米的小鱼为主,直接吞食,并不咀嚼,食量很大,日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至12%。

白鳍豚为哺乳动物,胎生。雄兽一般在四岁达到性成熟,而雌兽则相对晚一些,在六岁才达到性成熟。雄性的发情期每年普遍在36月1012月分别有两次;雌性的怀孕率在每年的24月达到最高点。白鳍豚的自然繁殖率与鲸目的其他物种还要低,尽管是2至4月最高点,雌性的怀孕率也仅仅为30%。雌性怀孕会持续10至12个月,每胎生下一仔,但偶尔会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1。新生的幼小白鳍豚一般体长80至90厘米,体色要比成熟的豚体体色深。小豚会被母亲哺乳8至20月份。

[编辑] 研究

[编辑] 古代文献记载

白鳍豚最早被人们记载于时期的《尔雅》辞书中,把这种动物定名“鱀”(jí),因为当时对鲸类的水中哺乳动物认识不多,所以错误地把这鱀归为鱼类。长江沿岸的渔民百姓们则将其称为“江猪”。估計在中國曾經有5000頭[5]之多,有長江女神的美称[6]

“鱀,(鱼+昔)属也,体似鲟,尾如鱼。喙小,锐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余。江中多有之。”

郭璞又在《尔雅注》中添注了更为详细的有关白鳍豚生活习性与形态特征的注释。并且第一次正确地把鱀分出鱼类。《古今图书集成》中收有北宋孔武仲的江豚诗写道:

“黑者江豚,白者白鱀。状异名殊,同宅大水,渊有大鱼,掠以肥已。”

诗中的“白鱀”便是白鳍豚,他进一步地把白鳍豚跟长江江豚做了对比。这是古代文献中首次把白鳍豚与长江江豚分别开来的笔证。时期关于白鳍豚的记载更为丰富详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方旭的《虫荟》和杨承禧的《湖北通志》均描述到了白鳍豚的地域分布、资源数量和其捕捞与利用。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白鳍豚常常当作美丽善良的象征。例如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慕生与白秋练相爱的故事,其中白秋练就是由白鱼精所变成的女子,心地善良。白秋练就是白鳍豚的化身。

[编辑] 近代研究与保护

1914年美国的青年冒险家霍依(Charles M. Hoy)在中国的洞庭湖地区收集到了一个白鳍豚标本,但是当时他对这物种并不熟悉,所以拿着标本询问了当地的渔民。结果根据当地带有湖北湖南一带渔民口音的“白旗”,在标本上写注为“Pei Chi”。这个标本带回了美国后,引起了时任美国史密思研究院学者米勒(Gerrit S. Miller)的兴趣。米勒依着那白鳍豚标本为基础,从形态学、解剖学,以及其骨骼、牙齿位置等方面作了综合且详细的研究。并且进一步地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采到的亚河豚进行了骨骼比较。1918年,他把他的研究总结发表在史密思研究院的系列杂志中,研究论文题名为《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种》,确认白鳍豚是独特的(“欧美角度”)动物新种,定下了拉丁语学名:“Lipotes vexillifer”(“lipotes”一词源于“leipo”,剩余下来的意思,有可能是因为霍依发现的白鳍豚标本是从七百多千米的内地长江流域,好似数万年前,豚类离开江河奔向大海时,这群白鳍豚却被留在长江的江河中生存;“vexillifer”一词源于“vexill-”语根,意思就是支者,有可能是指白鳍豚白色的背鳍出水换气时在污浊的长江水中容易可见,像是它背上撑着一面代表和平的三角白旗一般),与英文名称:“Chinese river dolphin”,(直接翻译为“中国河豚”),并把它归入鲸目喙豚科。从此展开了近代的白鳍豚研究工作。

1923年霍依对他发现的白鳍豚标本发表了一篇文章,并刊登于《中国科学与艺术》杂志上,引起了中国内外水生届学者的关注。霍依和米勒是中国国外对白鳍豚进行研究最早的人士,霍依带到美国的白鳍豚标本也是中国国外唯一一个白鳍豚标本,现由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自然博物馆收藏。20世纪30年代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战乱、资金有限的种种原因,水生届学者没有对白鳍豚作很多的研究。《辞海》中“鱀”字仅有一种解释,就是指白鱀豚。但是由于“鱀”字在一般的字典中没有被收录所以人们平常几乎没有使用。为了方便,也同时受到了霍依转译错误的影响,人们常常误将白鱀豚写成“白鱀豚”,白鱀豚也就成为出口转内销的讹化词。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研究论文大多对白鱀豚的名称作了改正。现在中国内地的学术性文章均使用白鱀豚或 白鳍豚。

1978年9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中国首次“白鳍豚科研工作会议”。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集体落实了从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声学、行为生物学与资源保护的角度进行针对白鳍豚的研究工作。第二次“白鳍豚科研工作会议”于1979年12月召开。各个科研协作组交流了一年来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有一些来自法国瑞士的豚类专家参与会议。直至1980年捕捉到淇淇前,学者们对白鳍豚进行的研究均为原位工作,可谓“纸上谈兵”。

[编辑] 淇淇

淇淇,1980年1月11日捕获,2002年7月14日去世
淇淇,1980年1月11日捕获,2002年7月14日去世

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鱼县的几位渔民在长江交接洞庭湖湖口处捕淡水鱼时不料发现了一头白鳍豚误入洞庭湖的浅水区。随后他们用他们的渔船堵住浅水区的出口,再用铁钩把这头白鳍豚从水中勾出。捕捞时这头白鳍豚的颈背处被捕鱼船上用来把捕鱼网钓上船的大铁钩意外勾出了两个直径4厘米、深约8厘米、内部连通的大洞,那渔民便通知了当地的水产部门。中科院的武汉水生研究所得知消息后,连夜地赶到了现场,并在次日早晨,花费了5小时50分钟的时间,成功地用-{zh-cn:干;zh-tw:乾}-运方式把那头受伤的白鳍豚移到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的池水中。当时测量出此豚的身躯长度为1.47米,身体体重36.5公斤,雄性,中科院的专家们并且估出了其年龄约两岁。在捕捞回中科院后一星期内,其颈背处的伤口受到了严重的感染。中科院的专家们结合中西医药治疗伤口,专门为该豚制作了一个背心用来给豚背伤口处服上云南白药。四个月后,其伤口愈合并且随即康复。

白公馆内的淇淇,他的肤色发红说明正处发情期
白公馆内的淇淇,他的肤色发红说明正处发情期

白鳍豚恢复健康后不久,时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长、中国著名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的伍献文与时任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的胡鸿钓教授给这头白鳍豚起了个名字---“淇淇”。其含义为三,一则“淇”字代表着此豚的珍与稀,二则“淇”为三点水旁,适应给水生动物的起名使用,三则“淇”(qí)字与白鳍豚的“鳍”字音同。随后,中科院特意为这头白鳍豚修建了一个半露天的室内大水池,并把它搬进。常年水温控制在23℃至25℃之间[7]。来观看淇淇的人们常把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称作“白公馆”。白公馆就从此成为中科院的一大观点。从此中科院开始了对白鳍豚的迁位研究与保护工作。“淇淇”作为近代全世界的第一头室内人工饲养的白鳍豚,驰名于国际水生学术届,不少国外的学者们纷纷向中科院致电庆贺与了解有关淇淇的新消息。一开始,中科院的工作人员们不清楚白鳍豚的食物习性,曾把馒头、肉做成鱼的形状给淇淇吃。然而,后来才发现,白鳍豚只吃鲜的活鱼,并且每日的食量很大,平均占体重的8%至9%,人工饲养经费支出较高。1986年,淇淇差不多八岁时,达到了白鳍豚的成熟年龄。身躯体长与体重分别稳定于2.2米与125公斤。每年的56月淇淇进入发情期,浅灰色的背部会变得发粉红色生殖器也常常从腹部露出,淇淇就不断地在水池中翻跳。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因此开始了为淇淇寻找雌白鳍豚作配偶的捕捞工作。

[编辑] 寻找配偶

在中国长江污浊的泥水中、烟雾笼罩的江面上,再加上长江较快的水速,人们乘船寻找白鳍豚的踪影都还需要很大耐心,中科院水生所想定位活捕雌性白鳍豚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较落后的科研设备来说是难上加难。1985年10月中旬还请来了西德杜伊斯堡动物学院院长格瓦尔特博士在八百多水里洞庭湖附近的长江流域乘船用测听白鳍豚的声纳设备做寻捕工作,但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并且还断言在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前,要想在长江活捕白鳍豚是不可能的。不过,5个月后,1986年3月31日,当时洪湖籍渔民出身的中科院水生所长江白鳍豚考察队副队长万恩权与他带领的由当地渔民组成的长江白鳍豚考察队队员们在中科院水生所高级工程师华元渝的指导和帮助下,在荆州观音洲的长江流域江面上成功地用定点围网的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一对白鳍豚,一雌一雄。这两头白鳍豚用同样的-{zh-cn:干;zh-tw:乾}-运方式迁运至中科院水生所内的室外水池中,作为它们暂时的家。一开始并没有把它们放进白公馆是怕淇淇一时不适应,因为淇淇被捕时年仅两岁,在白公馆被人工饲养了六年从未“见”(用声纳探听)过另一头白鳍豚。

中科院水生所的人员随后给它们作了测定,并起了名字。雌的称叫“珍珍”,雄的称叫“连连”,并发现连连是珍珍的父豚。珍珍和连连被搬进中科院水生所后一时不习惯人工饲养的环境,进行絕食。其中院中的工作者不久便发现珍珍出水呼吸有困难,甚至有几天,它已经没有力气游出水面呼吸了。连连尽管自己也在绝食,却还是用尽力气把珍珍的头托出水面,让它呼吸,以防被憋死。情景感动了院中的科学家们[8]。他们便开始在白公馆扩建一池,供珍珍、连连父女两豚居住。

1986年6月14日连连还没有搬进白公馆的新水池就不幸去世了。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仅仅活存了76天。

珍珍为它过世的父亲尤其伤悲。搬进了白公馆内新修成的水池后便开始断断续续地绝食。中科院的专家们用人工灌喂特制的鱼浆来维持珍珍的健康。新修建的水池与淇淇的水池由一面水泥墙隔离,这是因为一开始怕淇淇会不适应珍珍侵犯它的住所。但是在修建珍珍的水池时,中间留了一个足够一头白鳍豚宽长的水渠道。珍珍或淇淇愿意的情况下,可以随时游进另一只白鳍豚的水池。珍珍搬进白公馆的一星期后,发现常常在那条水渠道的开口处游来游去。淇淇也是颇具好奇地在水渠道的另一开口处环绕着。一天,专家们把水听仪器置入水渠道的中间,结果听到了豚与豚之间交流的6千赫啸叫声。又过了几日,专家们发现珍珍游进了淇淇的水池,淇淇显得有些害怕,躲在一角环绕。这样持续了一星期,珍珍与淇淇逐渐地熟悉起来了。只是当时珍珍在被捕捉时还未性成熟,所以每能怀孕,不过专家们发现珍珍自从进入淇淇的水池中居住后,性特征开始出现了。淇淇与珍珍在次年的发情期,常做过性交,但因珍珍终究未能达到性成熟,所以一直没有怀孕。1988年9月27日珍珍不幸病故,突然死亡。人工饲养了2.5年,也是继淇淇后在人工饲养的迁位保护环境下生存最久的白鳍豚。

连连与珍珍的不时之死,给水生学术界的白鳍豚保护者们带来了新的难题与争论。很多学者认为捕捉成熟的白鳍豚做迁位保户是不可行的,因为淇淇除外,曾多次对白鳍豚做迁位保护,然而人工饲养下的白鳍豚在一、二年间便会死亡。所以主张做野外保护,提出了把现存的白鳍豚豚群从船只较多的长江江流,移动到船只较少的洞庭湖湖水中,待日后长江流域的生存环境改变良好再把白鳍豚豚群转回长江生存。另一派则认为白鳍豚物种与恐龙同龄,现在数量不断地减少,主要是因为白鳍豚的繁殖能力太差,非得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靠人工辅助繁殖,才可挽回白鳍豚即将灭绝的趋势。

1995年底,在湖北省长江石首流域捕捉到了一雌性白鳍豚。专家们还没有来得及把它运至白公馆让它与“淇淇”配对,还临时放养于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里的雌豚,不幸在次年夏天的大洪水中触网遇难。

1999年初,当地的民工在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西部的海滩上发现了被搁浅的一头体长2米多、体重100多公斤的雌豚。因为那些民工当时不知道这就是中国珍稀的“水中大熊猫”白鳍豚,所以致使它身陷池塘长达七日。最终通知了有关部门。第十日,专家们赶到了现场,但因它已七日绝食而导致心力衰竭,用-{zh-cn:干;zh-tw:乾}-运的方法刚刚运抵至上海,便不治身亡[9]

水生学家们为淇淇寻找配偶捕到的三只雌兽,均在能够与淇淇在白公馆交配前去世,这三次失败,可以说是砸定了白鳍豚人工繁殖工作的最终失败。已经性成熟的淇淇单独在白公馆生存,尤为孤独,据专家们说,它每逢46月的发情期,总是“躁动不安,常常用身体撞击池壁。”

[编辑] 晚年

1996年15月,淇淇因内分泌失调并发感染肝炎和糖尿病。它的肝损伤导致它发高血脂、高血糖症。GPT指标高达1500单位,这是平常值的150倍;甘油三脂指标高达1,1000单位,这是平常值的100倍;血糖指标高达900单位,这是平常值的9倍。经中外专家的一番救治才得转危为安[10]1997年,它又开始了短期的绝食,赵庆中等专家只好给它灌食鱼浆。

2002年7月14日早晨6点多钟,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像以往一样地去中科院水生所的白鳍豚馆巡视,看到淇淇在水池中游动,没有什么异常。前一天的工作记录上记载:晚上喂食,进食正常。8点钟,当工作人员再次走进“白公馆”时发现,淇淇躺在水下不动了[11]。经过一番抢救后,未能就活,全世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去世了。死时淇淇的年龄约为25岁,相当于人类70多岁的老龄。被人工饲养了22年半,淇淇是人类用近代水生科学手段第一头被人工饲养的白鳍豚,人工饲养环境下最为成功的一头白鳍豚,也是全世界最后一头人工饲养下的白鳍豚。

[编辑] 其他几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

1981年12月7日中国江苏省镇江市渔民于长江谏壁流域用滚钩捕捉到了一头雄性白鳍豚,用-{zh-cn:干;zh-tw:乾}-运方式运到了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总所的养殖试验场内未经过滤的露天水池中进行人工饲养,称作“江江”。1982年4月16日因重伤不治死去了,在人工饲养状态下生存了129日。

[编辑] 保护状况

1978年中國科學院建立淡水海豚研究中心,作為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其中一部門。

1992年,白鳍豚成为中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的吉祥物,白鳍豚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

1996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个以水生动物为保护对象的基金会,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目前该基金会共募集资金138万-{zh-cn:余;zh-tw:餘}-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白鳍豚等水生动物的保护、研究工作。

[编辑] IUCN保护状况变更历史

[编辑] 数量急降年表

白鳍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但一般认为目前已经绝灭,或仅有数只个体存活[12],白鳍豚已成鲸目动物最濒危的动物。

[编辑] 濒危原因

白鳍豚数量的逐年减少,除了与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外,最主要是受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长江里许多具有半洄游性,在江中产卵,在湖中长大的鱼类,诸如草鱼、青鱼、鳙鱼、白鲢等鱼类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这也直接导致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减少,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近年来,长江之上过度繁忙的水上运输、河水的严重污染以及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都在威胁着白鳍豚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各种人类活动造成的噪音污染,对依靠声纳系统进行辨别定位的白鳍豚更是有很大的影响,许多白鳍豚更是葬身于轮船的螺旋桨。

此外,人类捕捉也是白鱀豚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中国在大跃进时期曾经设立了生产皮包的工厂,所用原料就是白鱀豚的皮[14]。尽管1980年代之后保护措施不断加强,但偷猎或误猎现象仍时有发生,许多白鳍豚不敌人类先进的捕捞设备,葬身于此。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考书目

  • 《中国保护动物》,华惠伦、殷静雯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ISBN 7542807285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