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中医学 - Wikipedia

中医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医”重定向至此。如果您指的是用中国的医学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师,请见条目中醫師
維基百科之內容不可視作醫療意見。任何健康問題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
神農嚐百草
中醫學
醫學警告 - 醫學
醫經
黃帝內經 - 神農本草經
難經 - 傷寒雜病論
中醫理論
- 陰陽 - 五行
臟腑 - 經絡
望聞問切 - 辨證論治
四氣五味 - 君臣佐使
醫療方法
中藥 - 針灸 - 推拿
導引 - 氣功
基礎醫學學科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學
中藥學 - 方劑學
溫病學 - 針灸學
中醫史 - 各家學說
臨床醫學學科
中醫內科 - 中醫外科
中醫婦科 - 中醫兒科
針灸科 - 骨傷科
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喉科
傳統醫學
阿輸吠陀
漢方醫學 - 韓醫學
藏醫學 - 蒙醫學
輔助及替代療法
芳香療法 - 順勢療法
花精療法 - 瑜珈
其它
中醫學家列表
祝由十三科 - 馬醫科

中醫學是源自於中國,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國醫學體系的傳統醫學,包括了中國漢族為主體的中醫學(日本、朝鮮與台灣也稱之為漢醫),日本的漢方醫學,朝鮮半島的東醫學(即今日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

中醫學以中國哲學中的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体内五臟六腑、经络關節、血津液的变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氣功、食療、音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体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复。

1929年在一场废除中医的尝试失败之后,上海中医药界人士为了庆祝这一胜利,把每年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这是和中医学相关的节日。

目录

[编辑] 理论

[编辑] 理論體系

五行生剋
五行生剋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醫療經驗的总结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点有:

  1.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2.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3.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编辑] 具体学说

精氣學說

  •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 氣是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 天地之精氣化生為

陰陽學說

  •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 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五行學說

  • 五行即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學說

  •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恒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 “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 五臟:指,功能為“化生和儲藏精氣”。
  • 六腑:指膽、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功能為“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 奇恒之府:指“、髓、、脈、膽、女子胞”。

津液

  •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後天之氣”。
  •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為“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經絡學說

  • 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病因學說

  •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 宋代陳無擇提出“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香港尖沙咀的一家中医药店
香港尖沙咀的一家中医药店

發病

  • 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正邪分爭”。
  •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 “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係。

病機

  •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病理”。
  •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 病位傳變,包括:表裡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编辑] 学科分类

周朝起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的太醫署分醫學及藥學,醫學設四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醫科又分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初分方脈、針、瘍三科,宋神宗以後分為九科,即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瘡腫兼折傷科、針兼灸科、金鏃兼書禁科。太醫院分十三科後併為十科:即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書禁科。太醫院分為十三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接骨、金鏃、眼、針灸、按摩、祝由。太醫院初分十一科,之後併為九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正骨、眼、針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諭:「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同治朝將大方脈、婦人、傷寒併為一科,故只分五科。

現代中醫學則可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兩大部分

  • 基礎中醫學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內經傷寒論、溫病學、中国中医学史、中醫各家學說等

  • 臨床中醫學

包括中医内科 、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等

[编辑] 中醫學典籍

黄帝内经》、《難经》、《伤寒论》、《金匱要略》、《神农本草经》、《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

[编辑] 实践

[编辑] 診斷方法

(參:中醫診斷學

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

[编辑] 治療方法

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多采,既有一般内服药物的内治法,又有药物外敷、热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独特的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气功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品疗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醫處方,至少包括四項以上:情治(情緒控制)方面的指導;忌口(飲食應注意的事項);運動的建議(游泳、跑步、導引氣功等);中藥的使用,或針刺、艾灸、推拿等。故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盤考量。

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批传统药物注射制剂,被用于肌肉和静脉注射。此外,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天然动、植、矿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学品,加之多为复方制剂,配方时可采用相应的拮抗措施。

[编辑] 发展

[编辑] 发展和传播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療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導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1]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西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以后,中医发展趋于完备,其理论和治疗手段基本定性。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東医學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湧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医学现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皇漢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在同一時期,處於日治時期台灣,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則倡議用西方醫學的方法來研究和發展漢醫學,1928年於台灣民報發表連載了三十一期「關於漢醫學研究方法之考察」的長篇論文,也親身前往中國、朝鮮、日本考察中藥材的品質、產量及藥商組織等,並曾多次向台北帝國大學提出建議書,呼籲附設漢醫研究機構,但未被接納,直到1939年熱帶醫學研究所成立,終於附設漢藥學科[2]。而杜聰明先生在1954年創辦高雄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前身)後,也親自於學院講授傷寒論、針灸學、中醫學史、本草學發展史、中醫治療總論等中醫學課程,以求實現中西醫學一元化的想法[2]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較於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值得加以關注的包括:小針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學中藥等。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3]。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编辑] 流派及医家

漢書·藝文志》中,將醫家分為“醫經”、“經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發展至今,可分為八大流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

从古至今,知名的和传说中的中医学家有:(參见:中医学家列表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陶弘景孙思邈宋慈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張景岳、傅山、陈修园、曹颖甫、余无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赵绍琴、张简斋、施今墨、程门雪、蒲辅周、左季云、郑寿全岐伯、談允賢等。

[编辑] 中西医學的比較

自从西洋医学(又稱為對抗醫學)隨著傳教士由歐洲传入中国之后,两种医学体系的競爭與融合就一直在进行。為了區別此二種不同的醫學體系,遂有「新医、旧医」,「西医、中医」、「西醫、漢醫」、「西洋醫學、東洋醫學」、「西醫、韓醫」等各種相對應的名称在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被使用。西洋醫學的名稱也並非只在東亞地區使用,例如印度、阿拉伯地區,本身亦有自身淵源流長的醫學,也有將來自其西方的歐洲醫學稱為西洋醫學。而對於歐美人士的角度,對抗醫學亦被認為是其傳統醫學,這是相對於一些歐美新興的另類醫學,例如順勢療法、整脊療法等而言。

[编辑] 醫學理論體系

世界上的醫療體系大致上可分成:

“擬人論醫學體系”(神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超自然物(神靈)力量所造成的,如撒旦神祇等,巫醫、乩童、符咒等即屬於此類。

“自然論醫學體系”(經驗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或人的生活方式不正常所造成的,如氣候的變化、飲食習慣、人的情緒變化等。中醫學、阿育吠陀、順勢療法等即屬於此類。

“科學論醫學體系”(實驗設計):經由設立假說、實驗設計,並利用演繹、歸納等方法呈現結果,或藉由科學儀器偵測所產生的醫學,是近現代醫學的主流,例如西醫。

其中前面兩者被歸類為傳統醫學或替代醫學,而後者則屬於現代醫學的主流。

[编辑] 診斷疾病的思維方式

中醫診斷疾病是依望聞問切的結果來辨病及辨證,但也有只辨病不辨證(例如急症或有專病專方時),或只辨證不辨病(例如遇到不知名的疾病、疑難雜症、或調理體質等)的情況。與西醫在診斷上注重「病」的方式不同的是,中醫常會強調「辯證」。

感冒為例,西醫師會分辨究竟是病毒性或是細菌性的感染,會鑑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合併肺炎;但這些診斷對中醫師而言,卻不是最重要的。以中醫的觀點,需要分辨的是,這是屬於風寒或風熱;若屬風寒則又辨屬於太陽病、陽明病或少陽病;屬風熱則辨別病邪在衛氣營血的哪個階段等。

[编辑] 治療的思維及方法

中医主要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療方法,幫助人體驅除病邪,恢復正氣。其思維可簡約為攻補二類,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補、或攻補兼施。傳統上,臨床進行攻補有八個方法,即「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稱為八法。

有些中醫學家認為,中醫學的價值之一在於方劑,藥方是醫者的經驗結晶。中醫學本身發展的過程即是實驗的醫學,尤其是經過無數的醫家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來的臨床人體實驗反覆使用,證實實際有效而被記載流傳下來的經方、時方等。直接面對疾病,掌握主證,選擇對證的方劑進行加減,不拘泥於理論,以治療疾病,這是中醫精髓辨證論治的本來面目。

现代中医也有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療方式,尤其在中國大陸,利用现代醫學检测方法輔助診斷,中醫師可兼用中藥與西藥為病患治療。

西医主要通过医学器械、化学检验确定病情,然后使用化学制剂、先进医疗设备达到杀死病源体或抑制治病途径而治癒疾病,稱為對抗療法。

通常有些病人在患顽固疾病,慢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疾病等疾病时,或者因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所限,或者是患者所能获得的医疗资源所限,没有治疗的办法时,会求助于中医。但绝大多数人在外科、及病情惡化快速的严重病变的情况下求助于西医。

一种疾病可否治愈,其可能性多大在西医中比在中医中有明确的統計數字可依循。

[编辑] 疗效验证方法

傳統上,中医藉由脈象及病人服藥後症狀的變化等來判斷療效。有些中医認為中醫學很难进行对比试验,但現代研究中醫學的學者,亦建立多種實驗動物模型或進入臨床人體實驗,進行對比試驗,來驗證方劑或中藥的療效。

西医的治疗方法和药剂则是要通过科学的对比试验(比如使用安慰剂对比)来确认效果。

[编辑] 知识传播方式

中医的典籍大多成书于古代,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东汉的《伤寒论》、明朝的《本草纲目》,使用文言或古人的口語、歌訣記載,今人不易了解,而增加傳播的難度。古代中國官方亦不斷蒐集修訂各類中醫典籍,成為官修醫書,並設有考試制度,而在民間則多以師帶徒或家傳的方式傳承。近現代則成立中醫藥大學或學院等,對中醫學進行的系統整理、研究、教學,而在民間也保留部分師帶徒及家傳方式。

中医和西医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医注重古人的經驗。中医医生推崇中国古代医书,相反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则更着重医学的发展。而且某些相信中医的人士也有一些迷信的做法,如相信秘方、古书。

西方医学不断推陈出新、开放新药品。中医則一方面对古代秘方,医书進行挖掘、蒐集、考證、從中吸取古人的臨床經驗(古人對中藥的使用,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幾乎就是直接進行人體試驗而記錄下其功效、禁忌、服藥後的結果。而古人也用中藥進行許多動物實驗,雖然其目的是治療動物的疾病,這些成果保存在古代的牛醫科、馬醫科等,即現代的中獸醫學)並繼續加以檢視及運用,另一方面也不斷以經方或時方為基礎,針對不同的疾病在臨床上進行加減,研製新的方劑,或藉由改變劑型,例如中藥注射製劑,來擴展方劑的治療範圍或加強其療效。

西医则是根据成文的知识体系进行,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或药剂不对或有效,这种知识能很快得以传播。現代藉由網路及傳播媒體的發達,以及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所的設立,中醫的各種典籍及資訊亦逐步電子化而得到快速傳播。

一般認為有经验的老中医醫術較高明,经验对疗效有明显的决定作用。由於中医强调的辩证方法借用中國哲學中陰陽五行的詞彙來描述,使得经验很难以被了解。而在醫經、本草、醫案、醫話等各類中醫典籍中,均詳細記載了各種方劑、中藥的使用時機、炮製法、使用禁忌、副作用、誤用後的症狀及救治方法等,例如·陳修園在《神農本草經讀》卷四·馬兜鈴的注解中,提到「今人惑於錢乙補肺阿膠散一方,取用(馬兜鈴)以治虛嗽,百服百死」。

[编辑] 評價

中醫師认为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即協助身體的自我調控機轉維持身體的恆定)。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這是中醫的優勢所在,也是中醫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4]

中医的理论体系借用自古代中国哲学,以阴阳為總綱,用五行生克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並指導診斷及治療的思維。在中國,对于中醫學的是否屬於科学的问题,始終一直争论不休。学术界的争论可追溯到19世纪末,现代医学传到中国之後,一些主張医学现代化的人士,主张废除中医,中醫學連帶受到巨大的挑戰。直到今天,中医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等仍存在争论。

[编辑] 是否伪科学

认为中医不是伪科学的一些人认为[來源請求]:中医和中医学由于是在现代科学体系之外形成的,它难免与现代科学存在语言不通的情况,因此尚没有得到较好的科学解释,因此内容并不被现代科学所认可;然而在实践中,阴阳、虚实等学说一直在指导实际诊疗,而且其深层的运行机制仍在研究之中。严肃的中医并不认为这些理论已经进入科学范畴,声称中药针灸[3]等部分内容已逐步得到现代科学认可,因而中医并不是伪科学。

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一些人认为[來源請求]:中医本身并不是科学,不具有科学的基本性质,其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并不相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只是唯象地反映了事物存在普遍联系的现象,但不能进行科学的证伪,也不符合科学的而非哲学意义上的普适原理。但很多人试图以现代科学理论解读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概念强加上科学的解释,这实际是一种伪科学。

现在还有人认为[來源請求],中医本身不具有科学性,它本身是一种经验理论,虽然不是科学,却仍有其利用价值,对于现代医学的一些问题,可以起到提供研究样本、启发研究方法等等的作用,只要不是自称科学,就不应当称之为伪科学。

[编辑] 中医是否无用及其原因

有人认为[來源請求]中医的治疗机制没有科学论证,而是把人体作为黑盒子的经验总结加上哲学辩证,也极少经过“双盲”对比实验,其效果很值得怀疑。甚至有人认为[來源請求]中医药不过可以起安慰剂的作用,事实上无用。中医一般认为[來源請求]用来治疗慢性疾病有效。但是,人体本身就有抵抗,再生能力。有些慢性疾病对于身体造成的伤害,人体本身有修复能力,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时间长了,人体本身可能就可以康复。例如[來源請求],如果感冒了,中医可能建议吃中药或扎针。但是如果不吃药,不扎针,也可能自然康复或惡化。中医治疗部分慢性疾病也可能有安慰劑效果。

近年在台灣,各大教學醫院或地區醫院均普遍開設中醫部,並承擔中醫藥臨床試驗的任務。例如:2006年9月24日舉辦的「二○○六中醫藥研究暨臨床病例學術研討會」上,長庚醫院北區中醫部主任楊賢鴻發表「辛夷散治療過敏性鼻炎隨機雙盲臨床療效評估」,在為期兩年的雙盲實驗中,共收集108位病患,完成整體實驗共有60位,其中包括實驗組40位、對照組20位,並針對臨床症狀、鼻腔阻力、鼻腔截面積、塵螨特異性免疫球蛋白、T淋巴球細胞激素之分泌等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辛夷散對過敏性鼻炎患者有臨床療效,此療效之機轉包括T細胞的免疫調節及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的影響[5]。這是中醫藥科學與其醫療價值驗證的眾多科研舉證之一。而其它具代表性的中醫科研驗證結果也在台灣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網站有公開而詳實的記錄[6],提供有興趣者一窺中醫與臨床的成效。

有观点认为[來源請求]“中医无用”是错觉:由于中医理论深厚,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并非易事,导致许多医生的中医水平极低,甚至成为庸医,现行中医市场和中医水平衡量也并不规范,民间不合格中医医生较多,由此给许多人造成这种错觉。

反对上述观点的人认为[來源請求]现代中医的主流来自20世纪50年代陆续在各省会城市以及直辖市组建的一批中医学院,90年代部分发展为中医药大学,培养了一批现代中医;目前他们是各级中医医院和各级综合性医院的有生力量,在教学医院他们是骨干,许多是博士生导师、教授;近50年来中医学院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分配:30%课时学习西医医科大学重点课程,70%课时讲授中医课程。中医各门类硕士、博士招生,对接受过各阶段医科大学西医课程学历教育者同样开放。现行中医市场和中医水平衡量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地卫生厅中医处规范管理。假冒中医,不代表,也遮盖不了现代中医的实际现状。

[编辑] 中药

中药中晒干的海马)
中药中晒干的海马

某些相信中药有效的人认为[來源請求],中药之所以有效,往往是因为其中一个特定的化学成分,而非整个中药。故中藥飲片的採收部位、季節、產地、炮製、煎服法等就相當重要,如果不能如法進行,則有效成分將會不足或被破壞而影響療效。药物和药物之间有时也会产生反应,或好或坏。如果没有专门的研究,如果随便搭配就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需要熟記本草中所記載藥物的相須、相使、相惡、相畏、相反、相殺以及十八反十九畏等,並經常研讀中醫典籍、吸取歷代醫家的經驗、掌握方劑的加減法及禁忌。古代人们因为没有现代的科学手段,没有办法提炼出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现代医学有时候也会对有明显药效的中草药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其中特定化学成分。发现以后,或者提炼,或者人工合成。中医則保留了方剂的方式。

绝大多数中药药物均为天然动、植、矿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学品,有人认为[來源請求]因此中医药物毒副作用较少,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但也有人认为[來源請求]中医药物成分复杂,毒副作用试验不完全,比现代医学(西医)的药物危险且作用值得怀疑。尤其是中药没有象西医药品有一套完整的测试系统。西医的药品从研制到开发,都要经过反复试验,先用在动物上,如果没有副作用,然后才用在志愿者身上。而且还要考虑孕妇使用以后,是否对胎儿有副作用。然后是小量使用,最后确定有效,才大批量生产。而且如果发现问题,随时会取消该药品。

很多人认为[來源請求]中医药物价格相对低廉,同时某些中药药物由于使用珍稀原料(如鹿茸、人参)价格昂贵。似乎没有人做过研究犀牛角为何可以入药,這是由於基於保育的理由而被禁用、材料不易取得的緣故。但例如人參鹿茸冬蟲夏草等中藥則有大量的研究。而何首烏則在其抗衰老方面有很多動物實驗的研究[7]

中药中晒干的鹿鞭,即雄鹿的外生殖器官
中药中晒干的鹿鞭,即雄鹿的外生殖器官

中医认为[來源請求],雄性动物外生殖器官可以壮阳。人和动物非同类,有不同的荷尔蒙,人吃了动物的生殖器官就可以壮阳的現代醫學理论依据仍不足,有待進一步研究[來源請求]。不過現代醫學亦有用動物的荷爾蒙來治療疾病,例如用豬的胰島素治療人的糖尿病[8]。另一方面,外生殖器官通常并不含有比其他器官多的荷爾蒙。

中药中何首乌被认为[來源請求]可以乌发,所以很多中国生产的香波和护发素加入何首乌,因为亚洲人都是黑头发。何首乌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研究不足,譬如如果它可以乌发,那么如果给其他人种用,他们的头发是否也会变黑这样的问题没有解释。

中药的使用亦存在地方色彩,也有地方局限性,中國的各地均有其特產草藥、有時也經常被中醫吸收,使用在方劑之中。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到现在仍被中医推崇,其中内容固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对其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探讨不足,這是由於《本草綱目》內容繁多、既深且廣的緣故,即使如此,它依然在中医界有很高声望,清朝時即被翻譯成英文、德文等傳入歐洲。此外,自清朝至今,不斷有醫家將《綱目》中較為實用的部份摘錄並正誤或補遺,例如清·汪昂擷取《綱目》及《經疏》的精義,並補其未備,編攥成《本草備要》一書,成為中醫界實際常用的本草典籍之一,至今在台灣的中醫師高考及特考中,仍作為中藥學指定的考試用書。

[编辑] 其他

以上观点已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无论哪一方,都反对有些江湖游医为招徕生意,故意夸大中医功效的行为,并批评那些将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神话为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甚至冠以全息的科学名词的做法,各方都认为[來源請求]中医有其局限性,任何宣称中医可以根治目前尚很难治愈的病症如乙肝牛皮癣甚至癌症等等都是典型的伪科学的表现。

争论的另一个焦点集中在中医的理论基础,譬如阴阳五行。早在1915年江苏的袁桂生将“废五行说”作为一项提案交神州医药总会讨论,题为《拟废五行生克之提议》[9]。据医学捌号楼称可能是最早的提出废除五行理论的文章。

[编辑] 废除中医

除了一些对于中医某些方面的争执之外,自1920年代开始至今,还有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医中药整个系统应被废除。具体情况参见废除中医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释

  1. 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佗的故事是个神话故事,而且他的病例原型来自于印度佛教传说。
  2. 莊永明著,《台灣第一》,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70-80頁(第一位醫學博士 杜聰明) ISBN 9571315680
  3. ^ 3.0 3.1美国医生王澄说:“美国主流医学在美国观察针灸20多年后,认为针灸不能治病,只能作为止痛的辅助治疗”。[1]
  4. 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sci_knog/56/34.htm 尋找現代華陀-談中醫應用
  5. 順天堂公司的新闻稿
  6. 中华民国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7. http://engine.cqvip.com/content/R/92286X/1997/028/002/YY13_R16_2527366.pdf
  8. 糖尿病:基因工程制備之胰島素的利與弊
  9. 文章发表于《神州医药学报》第二十六期

[编辑] 外部連結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