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雅各·拉岡 - Wikipedia

雅各·拉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各·拉岡 Jacques Lacan, 法國精神分析學大師,建立目前最大的心理分析學會 World Association of Psychoanalysis

目录

[编辑] 生平傳記

[编辑] 歷史背景

精神分析學的原始理論是弗洛依德於二十世紀初創始的,自從尼采於十九世紀宣示了神的死亡,歐洲文化展現了對人的本質各種嚮往,由文藝復興至工業革命,人成為了所有意義的核心,對於人作為所有存在的基本因素這一論題,弗洛依德提出了劃時代的提法,從精神病學的研究中,弗洛依德對於人類心志內部的不穩定、不統一、互相予盾,有深刻的提法,尤其是他提出,我們自我理解的意識,只是整體意識的一小部份,作為冰山一角以外的是所謂的潛意識,也是影響人行為最大的因素。弗洛依德開展了對於人類內部意志不穩定性的研究,對當時以人本主義為口號的思潮,產生莫大的影響。這一特點由弗洛依德以至後來的雅各·拉岡,均得到很有系統的發展。

精神分析學的另一個成份是關於對性的研究,這是人類歷史上,很敏感而沒有詳細研究的主題。弗洛依德的原創性,是能夠以作為人類家庭關係/社會組織/道德制約/想像力/求生慾/破壞力/藝術創作的原動力弗洛依德以詳盡而細緻的文化分析,進入我們生活的多個層面,以性作為出發點,進入各個深層的人性區域,雖然最終被批評為泛性主義,但到目前為止,弗洛依德的人性觀,依然是解釋性最強和含蓋性最廣的一種提法。

拉岡作為繼弗洛依德之後,最具原創性的心理分析學家,而且他能夠結合弗洛依德的理論和法國當代關於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激進哲學思潮,令弗洛依德的原創思想得到更新的動力。到目前為止,拉岡的講談集只有不多於三分一正式面世,其中關於心理和拓樸的結合將會是令未來論者,感到最具挑戰性的。以下是拉岡主要的理論主題:

[编辑] 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

[编辑] 鏡像階段及的形成

Mirror Stage -- 拉岡早於 1936年發表的一篇主題論文中,提出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一個極端重要的時刻,在小孩子約為十五個月的時期,孩子會突然間出現一種視覺突變,部份論者認為這是指生物上的轉變,不過我們必須理解這裹提及的轉變,是結合生理學/腦部發展/認知能力/感情因素的結合性轉變,缺少一項也不能算是鏡像期的突變。

小孩子會對應一個來自外在世界的自身反映(即鏡像中母親提著小孩的映像)產生一種原始的認同,並產生對自己能作為一個整体(gestalt),感到異常的快樂,可是這完整自我的想法是缺乏生物性基礎,事實上小孩子當時的能動性和自主性都只是有限的,他所成形的自我影像(imago)只是以理想我 (ideal-I)的情況出現。

據拉岡的提法,小孩會在這時間內,視覺上有能力分別在鏡像中,被母親抱著的小孩,和母親的身體是個別被分開的兩個獨立個體,這種獨立和小孩子在原生(初生)時和母體合一的境況比較,是無比的創傷,也帶來最原始的痛苦。這種生理學上的分離狀態和心理上離開母親的痛苦,結合成鏡像期的初始經驗。

拉岡心理分析的核心是 (le moi)的位置,是心理/認知/性格成形的基礎,拉岡曾經直接表示,鏡像期的理論是他所有理論的基礎,基本上鏡像理論有以下的衍生意義:

  • 鏡像期標示的是原生的痛苦,這種痛苦是類似出生時候,嬰兒離開母體時的分離痛苦,而這也是人生所有痛苦的基本結構。這痛苦既是無可選擇的,但同時提供積極推動力,個體得以成長。
  • 鏡像期是先於語言存在的心理發展,拉岡後期發展的三種心理境界論,鏡像理論是互為註腳的,由於鏡像期的心理轉變是非語言性的,故此這時期的轉變或心理構成是無法以語言形式,得到解說的。由於語言是拉岡心理分析的唯一手段,換言之,這時期的心理轉變是超出心理分析所能解說的層面。
  • 對於拉岡六十年代主力發展的三種心理境界論,其基本主題是對於完整的,進行的反動。這也是後來拉岡回歸弗洛依德的中心考慮。當主體作為分裂的我,對應於主體/異體/自我/Objet a 等個體,形成拉岡主體理論的分裂不統一特性。

[编辑] 回歸弗洛依德

弗洛依德作為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他多方面對人類心理、認知、感情、家庭關係、社會制約、精神病患的生成等主題,均提出過創新性提法。當中以早期的潛意識理論、講談治療法、夢的解釋、戀母情結,最能影響近代思潮。

拉岡並沒有直接參與弗洛依德活動,但他認為弗洛依德的繼承人,並未有真正取得弗洛依德的核心思想。故此,拉岡倡議對弗洛依德作品進行精密的重讀,拉岡提出的回歸弗洛依德就是從文本精細閱讀中,抽取文字的延伸性。這做法在(後)結構主義時期的法國,有更深的意義。拉岡對弗洛依德早期的理論特別注重,他認為弗洛依德的革命性是他以語言(解夢/講談)作為心理分析的基礎,放棄了以生物學的作為心埋分析學理論架構的做法。目前大部份的心理學研究,均加入大量生物學、腦細胞科學的數據作為支持,這方向和弗洛依德當年以語言、文化等人文科學作為基礎的方向,截然不同。

當時法國結構主義思潮大行其道,成為繼存在主義之後最能影響全人思潮的哲學路線,拉岡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結合到弗洛依德有關講談治療的心理分析學,令心理分析學能夠和二十世紀下半期最強大的符號學(Semiotics)結合,產生一股心靈科學結合傳意科學匯合的哲學系統,是二十世紀下半期的重要發展。據此,回歸弗洛依德也可以理解為對應弗洛依德理論進行的結構主義式重讀。

回歸弗洛依德可說是總括拉岡一生的主導性方向,也同時是拉岡爭取成為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學正統繼承的政治性角力。這角力亦同時昇華至理論上分歧,其間,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分析學協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IPA)和拉岡之間展開了長期的論戰。這論戰亦觸發了拉岡強大的反抗本質,形成自笛卡兒以來,歐陸理性主義和英美經驗主義的最大論戰。

[编辑] 心理發展階段論:想像界/象徵界/實存

拉岡提出的心理結構,和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有所不同,特別是拉岡在其結構中加入了主體(Subject)的角色,主體是拉岡一個重要的構思,主體是語言學上所有言說的主動因素(例如英文句式中的 ﹣﹣ I),在哲學上也令人想起我思故我在,也是提供認知心理境界時的主動性視點。在現象學上主體被理解為意向性 Intentionality,Paul Ricoeur 在其論著 Rule of Metaphor 也提出和拉岡理論類似的說法。

  • 想像界 (Imaginary Order)是主體離開母體後產生的必然性心理結構。對於主體,胎兒時期在母體內安然自足的,是不可知的完美處境,是先於存在而存在的零度生命境界。可是,從出生的一刻開始,離開母體令嬰兒產生,一種破裂後失去安全感和物質支援的痛苦,這種無可補救的痛苦,激發出對於自我的想像,從而發展出對於自我作為一個完整個體的幻想。這幻得幻失的境界被形容為回歸母體的原生慾望。可是,事實上主體並不如想像中,是一個完整而可以行動自如的個體,嬰兒在鏡像期產生的喜悅,正正是想像力推動的,是沒有物質基礎的幻想式快感。想像界突顯的是本我/自我之間的差異性,由於想像界是先於象徵界存在的,所以,這差異性也是不可言說的心理境況。在鏡像期的嬰兒,對於本我的能動力和自我的慾望之間就存在不可滿足的差異。不過,這差異性並不只是發生在嬰兒時期,在主體成長後,想像界(包括當中本我/自我的差異)仍然不會離開主體,而且永遠成為心理結構的一部份。
  • 象徵界 (Symbolic Order)是突顯語言世界對主體心理的塑造,語言在拉岡看來不單止是溝通,其實包含社會上所有以語言符號維繫/創造/建構的現境,是現象學的現象世界,對應於實存,它是沒有物質性的外相。不過,對於拉岡來說,語言的真實性並不重要,因為它對於主體產生了無限的意義網絡,當中包念了認知/自我認同/規則/家庭關係/朋友關係/感情表達/社會制約/歷史時空/意識形態,是主體存在最重要的一部份。如果沒有了語言建構,類似猿人泰山的事,將不會是子烏虛有的故事。
  • 實存 (The Real)是拉岡最神秘而富爭論性的說法。實存是主體在言說中無法言說的境界,是主體無法幻想的完美境界的真實存在,是全然物質性的,但又不能用言語說清的完美存在。部份論者認為這是拉岡系統中留給超越者﹣﹣神 的位置,但筆者認為,與其說是一個外於主體存在的超越者(基督教會的上帝),倒不如說是拉岡理論中留給主體自身成佛﹣﹣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者的位置,較為合乎拉岡的思想方式。(註:拉岡曾出訪日本,並對佛學有研究)

[编辑] 異者

[编辑] Objet a

Objet a (法語讀音為 objet petit a)是無法翻譯的術語,拉岡指出在人類成長過程中,會將孩提時期某些特別的物品(例如某些玩具)認定為有特別意義的實體,此實體具有超乎單純心理價值的實質性存在。在拉岡系統之中,objet a 被視為心理發展過程的殘存物,是經歷過Imaginary order後,兒童面對以父權為代表的語言規則界之後,主體因為要被迫放棄原生性慾望,而取得的補償性的代替品,當中尤其是對作為經過戀母情結後的補償。故此,objet a有作為童年小玩偶的一切特質,也往往含有性徵(例如母親乳頭等)的某些特質。

隨着主體長大,objet a 會發展為一種戀物式的愛好,其物質性(觸摸物件時的手感)會引發主體一種獨特而不能言說的快感。Objet a 也是拉岡系統中唯一有絕對物質性的一項。因為這物體雖然作為一個隱喻着存在最大機密的意義,但矛盾的,這存在本身是不可言說的,既充滿重要意義信息,却又不可言說的。就連帶語言符號 objet a 本身亦不能翻譯。

這個拉岡理論中並不多提到的 objet a 在後期的言說中尤其重要,成為心理分析學的拓樸中一項重點提法。

[编辑] 精神病結構

[编辑] 心理分析的拓撲

[编辑] 拉岡與IPA的對立

拉岡自從提倡不按照心理面談不低於四十五分鐘的業內規則之後,巳開始了和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之間漫長的角力。拉岡認為心理面談不應該以既定的時間限制,以免影響分析師和主體之間進行的面談,和面談期間潛意識與主體之間的互動。

另外,對於心理分析師的訓練,拉岡認為訓練中心或者IPA等組織,只能夠為分析師提供知識的傳授,分析師能力的確認,則需要進行一種自我認定,這種類似中國禪宗佛學的想法令拉岡沒法得到國際間的認同,最終離開了屬於IPA的法國心理分析學會,在理論和組織上和美國陣營展開長期的論戰。

[编辑] 拉岡座談會全集

  • 第一集 (1953-1954) 弗洛依德的技術文献 Les écrits techniques de Freud
  • 第二集 (1954-1955) 弗洛依德理論的自我及心埋分析的技術 Le moi (dans la théorie de Freud et dans la technique de la psychanalyse)
  • 第三集 (1955-1956) 精神病患 Les psychoses
  • 第四集 (1956-1957) 物之關係 La relation d'objet
  • 第五集 (1957-1958) 潛意識的形成 Les formations de l'inconscient
  • 第六集 (1958-1959) 慾望及其詮釋 Le désir et ses interprétations
  • 第七集 (1959-1960) 心理分析的倫理 L'éthique de la psychanalyse
  • 第八集 (1960-1961) 轉移作用 Le transfert
  • 第九集 (1961-1962) 認同 L'identification
  • 第十集 (1962-1963) 憂慮 L'angoisse
  • 第十一集 (1963-1964) 心理分析的四種基本概念 Les quatre concepts fondamentaux de la psychanalyse
  • 第十二集 (1964-1965) Problèmes cruciaux de la psychanalyse
  • 第十三集 (1965-1966) 心理分析的客體 L'objet de la psychanalyse
  • 第十四集 (1966-1967) 幻想的邏輯 La logique du fantasme
  • 第十五集 (1967-1968) 心理分析的行動 L'acte psychanalytique
  • 第十六集 (1968-1969) D'un Autre à l'autre
  • 第十七集 (1969-1970) 心理分析的反異 L'envers de la psychanalyse
  • 第十八集 (1970-1971) D'un discours qui ne serait pas du semblant
  • 第十九集 (1971-1972) ... ou pire
  • 第二十集 (1972-1973) 安哥 Encore
  • 第二十一集 (1973-1974) Les non-dupes errent
  • 第二十二集 (1974-1975) 1953 RSI
  • 第二十三集 (1975-1976) L'insu que sait de l'une bévue s'aile à moure
  • 第二十四集 (1976-1977) Le moment de conclure

[编辑] 書目

Rohde, Erwin Psyche; The Cult of Souls and Belief in Immortality Among the Greeks tr. B. Hillis (London : Routledge and K. Paul, 1950)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