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微软 - Wikipedia

微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微软公司
公司類型 上市公司纳斯达克MSFT
市場資料 {{{market_information}}}
成立時間 1975年
總部地點 华盛顿州雷德蒙德
郵政編號 {{{zip_code}}}
電話號碼 {{{telephone_no}}}
重要人物 威廉·亨利·盖茨三世,主席兼首席软件工程师
史蒂夫·巴尔默,首席执行官
口號 您的潜力,我们的动力
產業 电脑软件
电子游戏
產品 计算机软件产品,包括了Microsoft WindowsMicrosoft Office等;
软件售后服务、网络互动软件、门户网站、搜索网站等(参见#微软的产品
資本金 {{{capital}}}
營業額 image:green up.png$368亿美元 (2005年)
稅前盈餘 {{{operating_income}}}
淨利 {{{net_income}}}
員工數 6.4万人
結算期 {{{accounting_period}}}
母公司 {{{parent}}}
子公司 {{{subsid}}}
網站 www.microsoft.com
{{{footnotes}}}

微软公司Microsoft Corporation NASDAQ: MSFT港交所4338)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供應商,总部设在华盛顿州西雅图附近的雷德蒙德。公司于1975年比尔·盖茨保罗·艾伦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称(意思为“微型软件”)发展和销售BASIC解释器。最初的总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史蒂夫·巴尔默(Steve Ballmer)是现在的首席执行官

使得微软如此令人瞩目的原因包括:

目录

[编辑] 「生态体系」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

[编辑] 软件

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编辑] 游戏

注:《光环》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开发。

[编辑] 网络产品

1990年代中期,微软开始将其产品线扩张到计算机网络领域。微软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线服务MSN(Microsoft Network,微软网络)。MSN是美国在线的直接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其他网络产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软以及美国的广播业巨擎NBC(国家广播公司)联合创立了MSNBC,一个综合性的24小时新闻频道以及在线新闻服务供应商。

1997年末,微软收购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欢迎的webmail服务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为MSN Hotmail,并成为.NET Passport,一个综合登入服务系统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由微软在1999年推出,是美国在线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竞争对手。

[编辑] 培训

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软产品的雇员。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称“微软认证系统工程师”)。虽然MCSE确实认证对微软产品的熟悉程度,它却并不是一个工程师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评论人员将MCSE称作“必须咨询那些有经验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编辑] 硬件产品

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

  • 早期的一个例子是微软鼠标,用来鼓励更多用户使用微软操作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由于使用GUI而不用到鼠标是很罕见的,因此鼠标的流行会帮助更多用户使用Windows。微软确立了IntelliMouse(中键带滚轮的鼠标)鼠标标准,新增的滚轮方便了用户在浏览网页时上下翻页。
  • 微软还售卖游戏杆等游戏硬件产品。
  • 公司还购买了互联网设备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联网服务。
  •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戏机标誌着公司开始进入价值上百亿美元的游戏终端市场,这个市场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两家公司主导。
  • 2005年微软推出Xbox的后继机种Xbox360,虽然由于其主要的竞争对手——索尼公司的PlayStation3游戏机由于数次延期至2006年11月发售,但由于缺货与日本的消费惯性等各种原因,Xbox360的初期推广并不是非常顺利。

[编辑] 历史

微软公司创立于1975年,公司创立初期以销售BASIC解译器为主。当时的计算机爱好者也常常自行开发小型的BASIC解译器,并免费分发。然而,由于微软是少数几个BASIC解译器的商业生产商,很多家庭计算机生产商在其系统中采用微软的BASIC解译器。随着微软BASIC解译器的快速成长,制造商开始采用微软BASIC的语法以及其他功能以确保与现有的微软产品兼容。正是由于这种循环,微软BASIC逐渐成为公认的市场标准,公司也逐渐占领了整个市场。此后,他们曾经(不太成功地)试图以设计MSX家庭计算机标准来进入家用计算机市场。

1983年,微软与IBM签订合同,为IBM PC提供BASIC解译器,之后微软又向IBM的机器提供操作系统。微软之后购买了Tim Patterson的QDOS使用权,在进行部分改写后通过IBM向市场发售,将其命名为Microsoft DOS。MS-DOS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PC硬件上运行的程序在技术上并不一定比其所取代的大型程序要好,但它有两项无法超越的优点:它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大的自由,而且价格更低廉。微软的成功也是个人电脑发展的序幕。

微软开发过多种软件产品,包括了:

这些产品中有些十分成功,有些则不太成功。从中人们发现了一个规律:虽然微软的产品的早期版本往往漏洞百出,功能匮乏,并且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差,之后的版本却会快速进步,并且广受欢迎。今天,微软公司的很多产品在其不同的领域主宰市场。

微软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市场营销以及产品开发中的可重用工程,并且试图将其产品进一步组合,以提供用户一贯的开发环境。

微软也试图将Windows这个著名品牌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用于PDAWindows CE以及「支持Windows」的Smartphone产品。

2006年11月30日,微软公司发布三大新产品——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Windows Vista企业版和Exchange Server 2007。[1]

[编辑] 公众看法

很长一段时间内,微软被广泛认可为一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上的“乖小孩”,提供低廉的软件以取代原先价格高昂的主流UNIX产品。微软也因赚入大笔钞票而受到钦佩。

然而,即使是在早期,微软被指责故意将其MS-DOS与竞争对手生产的Lotus 1-2-3数据表无法兼容。到90年代,微软是“坏小孩”的看法日益增多。主要的批评意见是他们利用在桌上电脑市场上的优势不公平地剥削用户。

最近几年,有人指责微软涉嫌一系列合法性受怀疑的商业行为。

[编辑] 垄断问题

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效地垄断了桌面电脑操作系统市场。那些持上述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境窘困:

  • 一方面,竞争对手不愿意承认微软的垄断地位。因为在一个被垄断的市场,只有一家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因此对竞争对手而言,将微软称为垄断者会将自己置于一个失败者的境地:这样作等于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或否定了自己能够生存、竞争的能力。
  •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又希望将微软比作垄断企业,因为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好处。首先,这有可能导致市场管理者(政府)的介入。其次,被看作是“落水狗”的微软竞争对手有可能在公共关系上取胜,以刺激销售。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 在多数微型电脑软件市场,微软是主导企业。
  • 这种主导引发很多的不满。
  • 这种不满不仅仅只存在于竞争对手中间。

[编辑] 微软垄断地位的滥用

有人批评认为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软将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后,微软在浏览器市场获得了非常大的佔有率。正是部分由于这种行为,微软被美国联邦法庭裁定滥用其在美国的操作系统市场的主导优势。(详情参见微软反垄断案)。

在所有这些指控中,微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由为自己辩护。

也有人批评微软的“包围再扩展”(embrace and extend)的策略。微软试图在开放、已确立的标准之上加入专利功能,以最终达到利用其市场优势来控制“扩展”的标准。有些人将这种策略称之为“包围、扩展再毁灭”(embrace, extend and extinguish)。

2004年3月,微软公司因滥用市场垄断地位和违反欧盟公平竞争法,被欧盟委员会要求向竞争对手提供包括“视窗”操作系统源代码在内的必要技术信息,并被处以近5亿欧元的罚款,创下欧盟罚款的最高纪录。2006年4月24日,设在卢森堡的欧盟法院初审法庭正式开庭审理微软公司与欧盟委员会在软件市场上的争端。[2]

[编辑] 安全性

2002年,微软的多项网络以及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在多次出现安全漏洞后被广受讨论。一些恶意的程序员不断利用微软软件的安全漏洞搞破坏,例如通过互联网创造及发布能够消耗系统资源或破坏数据的蠕虫病毒以及特洛伊木马。这些破坏行为一般的目标是微软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电邮客户程序,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网页服务器,以及SQL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软件。微软辩解说由于其在互联网软件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自然而然的微软的产品会遭到更多的攻击,因为这些微软产品被广泛使用。而有人则反驳说这些攻击也对准那些微软并不占优势的产品,显示微软的产品要比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安全性上要低一筹。

在一些案例中,微软的产品为了让新手更容易使用、设置往往导致了这些蠕虫及病毒的散播。例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自1995年起就自动隐藏文件后缀名(檔案副檔名),这样那些恶意攻击者往往就能够让email收信人打开一些看起来普通却十分危险的附件(最近版本的Outlook以及Outlook Express禁止接收危险的文件类型,这样用户便无法打开)。批评指出微软是在用软件的易用性交换安全性。

盖茨在2002年1月启动了可信赖计算计划(Trustworthy Computing Initiative)。他将其形容为一个长期的、全公司性的计划,以寻找并修正微软产品中的安全以及泄漏隐私方面的漏洞。在该计划下,公司会重新评估和设计原先的一些规范及过程,也延迟了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的上市时间。对可信赖计算计划的反应各不相同,有观察家表扬微软对安全问题的重视,但也提醒公司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编辑] 微软的政治影响力

微软对这些法律威胁以及公众看法的反应,就是紧凑的政治游说活动以及撒入上百万美元的政治捐款。根据政治反应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 opensecrets.org)网站的数据,微软在上一次的美国联邦选举的政治捐款中,43%给了民主党,57%给了共和党

[编辑] 微软产品的优点

微软产品的主要优点是它的普遍性,让用户从所谓的网络效应中得益。例如,Microsoft Office的广泛使用使得微软Office文件成为文档处理格式的标准,这样几乎所有的商业用户都离不开Microsoft Office。

微软的软件也被设计成容易设置,允许企业雇用低廉、水准并不太高的系统管理员。微软的支持者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拥有总成本”的下降。

微软的软件对IT经理们在采购软件系统时也代表了“安全”的选择,因为微软软件的普遍性让他们能够说他们跟随的是被广泛接受的选择。这对那些专业知识不足的IT经理来说是一个特别吸引人的好处。

[编辑] 微软产品的缺点

微软的产品十分倚赖软件的重用。虽然这样做对快速软件开发是十分有效的,它却导致了不同软件包之间的复杂倚赖关系。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举个例子,当微软的浏览器程序崩溃时,会导致操作系统的GUI同样崩溃。

同样的倚赖关系也意味着大多数微软软件的资源能够在其他微软的产品上使用。也就是说,大多数程序可以运行其他程序,即使是在不应当发生类似情况时也是如此。例如,嵌入在电子邮件的文档和HTML中的可以运行程序,允许攻击者控制用户的电脑。微软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就是“不是禁止就是允许”(permitted unless forbidden)。

这些问题从专门攻击微软程序的蠕虫以及病毒的泛滥中就可见一二。

上面所提到的关于允许雇用廉价却未有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的优点,有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 更大的不可靠性,意味着你需要雇用更多的这类管理员;
  • 有可能导致安全漏洞,因为不管使用什么操作系统,只有受良好训练的系统管理员才可能提升系统安全性。

微软的批评者指出运行微软的产品需要花费更大代价,因为微软软件的用户事实上并不拥有他们所使用的软件:这对微软的商业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编辑] 微软与自由软件的关系

微软将自由软件看作是它可能的主要竞争对手,特别是Linux。从万圣节文件(Halloween documents)中我们可以看到,微软已经对自由软件以及开放源代码软件采取了“包围、扩展、毁灭”的策略。

为了在桌上电脑市场上建立其领导地位,微软冒着失去低廉价格以及更多自由度——这正是个人电脑快速发展以及微软自身成功的重要因素——风险。单就价格层面而言,微软很难与自由软件相抗衡。很多相信微软并没有赋予他们选择自由的用户已经从自由软件那里找到了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已经开放标准。

传统的微软策略,例如购买竞争对手,或者FUD策略,对于自由软件而言毫无作用。因为自由软件无法被收购或控制,自由软件即使失去了创造它的公司也依然能够生存。

微软首席行政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已经将Linux称作一个“坚强的竞争力量……它是非传统的,自由的,而且很便宜。我们必须告诉人们,为什么他们所付(给我们的)其实物超所值。我们的产品曾经都很便宜。我们要比Novell,甲骨文都要便宜。但这次我们不能这样办。”(CRN.com报道,2002年6月17日)

巴尔默在一个微软伙伴的会议上说:“我们曾经十分自豪,自己提供最便宜的产品——我们的价格最低,提供的内容却最多,不论是Novell,Lotus还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过我们。但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独特的竞争对手,Linux。对我们这样的公司而言,这实在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VAR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报道)

对于那些预装Linux的低廉个人电脑,微软的反应是他们不会降低Windows的销售价格。一些观察家指出,这种拒绝进行价格战的行为正是垄断企业的特点。

[编辑]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

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于2006年1月18日正式宣布成立。是微软在中国长期投入及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微软中国研究开发集团最重要的目标是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基础科研、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的核心基地。同时,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还将全面深化与中国科技、教育及产业界的合作,与中国信息产业合作共赢。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采取了微软全球化的高度矩阵式结构,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原微软中国研发中心、微软中国技术中心、Windows Live 中国区、微软亚洲硬件技术中心及其他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各类产品研发机构组成。集团还特别成立了战略合作部,专注于与国内优秀的IT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软件外包、技术转让及产品合作。

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博士担任集团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博士、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博士及Windows Live 中国区总经理宫力博士担任集团副总裁。

[编辑] 微软亚洲研究院

主条目:微软亚洲研究院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查找与此分类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Category:微软


编辑 科技公司

消費電子產品 松下 | 索尼 | 三星 | 東芝 | 富士通 | 西門子 | 飛利浦 | NEC | 三洋 | 夏普 | 樂金 | 日立

行動通訊: 諾基亞 | 摩托羅拉 | 三星 | 索尼愛立信 | 樂金 | 明基 | 松下 | NEC | 三洋 | 夏普 | 多普達

電腦 戴爾 | 惠普 | 聯想 | 宏碁 | 富士通西門子 | 東芝 | NEC | 索尼 | 蘋果電腦 | 華碩 | IBM

微處理器 英特爾 | 超微 | 德州儀器 | 東芝 | 國際商業機器 | 威盛 | 全美達 | NVIDIA | ATI |

軟體 微軟 | 甲骨文 | 趨勢 | 賽門鐵克 | Adobe | Macromedia | 友立 | 訊連 |

半導體 英特爾 | 三星 | 德州儀器 | 東芝 | 意法半導體 | 瑞薩 | 英飛凌 | 飛利浦 | Hynix | NEC

液晶顯示面板 三星 | 友達 | LG-Philips | Hydis | S-LCD | 華映 | 奇美

科技代工 鴻海 | 台積電 | 聯電 | 中蕊 | 華碩 | 廣達電腦 |

網路 Google | 微軟 | 雅虎 | 美國線上 | 軟體銀行 | LiveDoor | 亞馬遜 | eBay

遊戲 索尼 | 微軟 | 任天堂 | SQUARE·ENIX | CAPCOM | 藝電 | KOEI | Falcom | SEGA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