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澎湖群島 - Wikipedia

澎湖群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舊稱平湖澎瀛澎海西瀛島夷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在台灣西方約50千米處;由90個大小島組成,在低潮時的總面積為141平方千米。其中以澎湖本島最大﹝含馬公市湖西鄉﹞,其次為西嶼鄉白沙鄉。目前僅19個島有人居住。

澎湖在元朝即設立巡檢司(即澎湖寨巡檢司),但在明朝時廢棄;直到荷蘭艦隊企圖佔領澎湖,明朝才派兵澎湖將荷蘭人驅逐。但荷蘭人仍舊於1622年7月成功佔領澎湖。1624年明朝派兵攻打澎湖,歷時八個月;最後明朝以荷蘭艦隊退出澎湖群島為條件,承認荷蘭的台灣島佔領權,重新獲得澎湖。對明朝廷而言,台灣雖大,卻遠不如澎湖重要;使荷蘭人意外的得到台灣。

澎湖群島目前實質主權屬於中華民國,行政區劃為台灣省澎湖縣

目录

[编辑] 名称由来及县级建置

澎湖,因港外海涛澎湃,港内水静如湖而得名。宋代正式列入版图;元代时期,随着移民日益增多,设置了巡检司明代曾两度沦入荷兰人之手,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在澎湖设置了安抚司;清代先后设置了巡检司、通判;日本占领时期设澎湖岛厅,1897年改称澎湖厅;台湾光复后,就原辖地区设立了澎湖县,并将县治设于马公镇,1981年马公镇改制为县辖市。澎湖县隶属于中华民国台湾省,下辖:马公市,湖西乡、白沙乡、西屿乡、望安乡、七美乡,共34里、63村、1368邻。

[编辑] 地理位置与岛屿面积

位于台湾海峡东南部,隔澎湖水道与台湾岛西南岸相望。大小90岛,分布于北纬23°10′~23°50′,面积共141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为澎湖(64.24平方公里)、渔翁(18.20平方公里)、白沙(14.11平方公里)3岛及另一小岛中屯屿接连环峙,其间水域为澎湖湾,虽通外海,水面远较外海平静,澎湖宋初因而有“平湖”之称。澎湖岛西南部有马公(妈宫)湾,与澎湖湾相通连,为群岛中最佳天然良港,亦为群岛中心城市所在。

[编辑] 岛屿构成

群岛除最西的花屿主要由玢岩及花岗斑岩构成外,餘皆为玄武岩台地经侵蚀破坏分割所成。地表起伏平缓,海拔不逾80米(最高的大猫屿79米,澎湖岛大武山仅46米)。海岸珊瑚礁发达,北部且有环礁生成。

  1. 澎湖本岛,又名大山屿,位于东经119°32.0′、北纬23°30.5′,面积64.2(退潮时79.0)平方千米,为列岛中最大的岛屿。位于岛西部的马公市,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74年以来先后建成成功水库、兴仁水库和东卫水库,基本解决用水问题。岛上的制高点有:拱北山52米,太武山46米,纱帽山45米,奎壁山34米。海岸线全长114.52千米,海岸曲折,近海多礁石,沿岸多陡崖。其中,龙门村(良文港)至锁管港位于岛南部,海岸线长约11千米,细沙或沙、砾混合滩,低潮滩宽150—300米。山水 里(猪母水)南侧润曰位于岛最南端,海岸线长约1.2千米,沙质滩,低潮时滩宽在100米以内,台湾军队经常在这两处举行实兵登陆演习。
  2. 渔翁岛,又名西屿,位于澎湖本岛西北,东经l19°27.6′、北纬23°33.6′,为列岛中第二大岛,水源较充足。岛形狭长,南北长9千米,东西最窄处约l千米,面积为18.2平方干米。南端有数座标高50餘米的小高地,最高点为西南部外垵村东边的58高地。海岸线长40.2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珊瑚礁盘。
  3. 白沙岛,又名北山屿,位于澎湖本岛以北,东经119°32.7′、北纬23°37.2′,为列岛中第三大岛,面积约14.1(退潮时25.6)平方千米,最高点为40米高的了望山(又名烟墩山)。海岸线长31.9千米,海岸曲折,沿岸多被珊瑚礁环抱,岸边风大流急。

[编辑] 气候与农业作物

因地势低平,海峡风烈,蒸发量大,年降水仅约1000毫米,淡水不足,土质硗薄,年均温虽有23℃,最低月气温不小于16℃,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惟近海水产丰富,水域下可能有油气层蕴藏。居民向以渔业为主,兼营农业。惟不宜植稻,作物以甘薯、高粱、花生等为主。

[编辑] 居民分布

居民除多分布于澎湖、渔翁、白沙3岛外,尚有八罩、虎井、七美(大屿)、将军澳等处。全区人口过半聚居于澎湖岛。唐、宋以来,中国大陆人民便以澎湖等岛为从事海峡渔业活动基地。

[编辑] 地域政府建置与岛屿历史

各代均曾设官置守,有福建晋江“外府”之称。代后期已成大陆海船往来台湾岛南各港所必经和移民台湾的中转点。17世纪初,澎湖岛曾一再被荷兰人侵入,皆为明军所逐。1661年郑成功金门渡海,过此候风,进军台湾,驱逐荷人。光绪间中法战起,法军曾一度入据。1894年甲午战争,日军于“马关条约”前夕(1895年2月)攻占澎湖,继而诸岛与台湾全省尽为日本占据。1945年台湾光复,澎湖各岛全部划设澎湖县。

[编辑] 參見

開拓序曲

早在五千年前,澎湖就已存在著以粗繩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這群最早居住澎湖的人們,可能來自台灣西南部,他們或許為了水產捕撈,而做短期、季節性的居留。歷史上正式有漢人到澎湖居住的記載始自南宋,直至元代,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後,更加確立元政權在澎湖的管轄地位。舊稱漁翁島的西嶼,屬泉州晉江縣,挾地利之便,這裡成為泉州的轉運站。先民多由泉州港出發,橫越台灣海峽。然而這一段海峽的洋流極不穩定,因此先民經過西嶼時,會停靠內垵沙灘,再轉停媽宮港,或轉進台灣。明末清初的戰亂,使得更多華南居民選擇遷居台澎,此時澎湖居民已達數千。 從澎湖十大姓氏遷移澎湖的時間來看,有9個支系在順治四年之前1647年前已經遷入,四個支系,在清廷康熙據有台灣之後遷入,其餘20個支系,都是明鄭時期遷居澎湖。康熙23年,清廷派2千官兵入駐澎湖,並在此娶妻生子,安居立業,更引領同鄉前往澎湖定居。考古學家在澎湖共發現九十一處古代文化遺址,其中,史前文化遺址五十二處,歷史文化遺址三十九處。這些古文化遺址散佈於澎湖的十六座島嶼,澎湖本島最多,有二十八處;白沙次之,有十五處;望安再次,有十二處。遺址中所採集到文化遺物以石器與陶器居多,間有少許骨器,另外也發現大量遺物如貝殼、魚骨及獸骨等。根據考古数据顯示:澎湖在五千年前,以粗繩紋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漢人移入澎湖,大約在第九或第十世紀,移民為大陸漳泉兩府暫時性移民。當時無大型聚落,移民以捕魚、採貝、畜養或耕種維生,並且與大陸福建沿海交易。考古學家認為:漢人拓殖澎湖群島,最遲應當不會晚於北宋,極有可能是在唐末或唐床之間,他們將澎湖當做臨時的漁業基地或休憩地,到了南宋時期,才有漢人在澎湖定居。

先民的足跡

宋元開拓澎湖古稱「平湖」或「彭湖」,清康熙以後稱「澎湖」。中國史書上有漢人居住澎湖的明確記載,最早見於西元1171年。《攻媿集》宋元時期,澎湖只是「每遇南風,遣戍為備」的朝廷殖民地。1281年,元世祖設置巡檢司,治理澎湖,澎湖設治開發比台灣早了四百零三年。

烽火澎湖

從十七世紀開始,澎湖就擺脫不了戰火的宿命,列強為了爭奪貿易利益,把澎湖捲入了烽火圈,明鄭與清廷以澎湖為戰場,有此為中華正統做最後的決戰。

清、荷戰爭

荷蘭人兩度佔領澎湖,在澎湖的風櫃尾蛇頭山上建造了台灣第一座西式城堡;清法戰爭讓澎湖的戰略地位大幅提昇,戰後,劉銘傳在台灣興建十座新式砲台,澎湖就佔了四座,清廷並派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督建澎湖城,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媽宮城」。

影響澎湖的四大戰役

明荷之役

風櫃尾荷蘭城堡~被遺忘的台灣第一座西式城堡。十五世紀末,西班牙與葡萄牙因航海技術提升而成為海上強權,將觸角伸向東南亞。1581年,荷蘭脫離西班牙獨立並成立東印度公司,與英國競逐海上貿易,積極開拓亞洲東部市場,希望與明政府及日本的貿易。1604年7月,荷蘭艦隊在韋麻郎率領下於廣州海岸猝遇颶風,轉而行入澎湖媽宮停泊,明政府派沈有容與荷蘭交涉,諭退韋麻郎,此為西方人登陸台灣〈澎湖〉之最早紀錄。 1620年荷將雷爾生率軍艦十二艘襲擊葡萄牙強行租借知之澳門,遭明政府與葡萄牙聯軍擊退,遂將部分軍隊移駐澎湖,同年八月。於澎湖風櫃尾蛇頭山築設城堡,作為其與明政府貿易之據點。蛇頭山位於馬公風櫃尾所突出的小半島上共同扼守馬公灣,戰略地位重要。風櫃尾荷蘭城堡屬荷蘭殖民時期制式之砲台與城堡合一之建築,為台灣最早之西式城堡。1624年,明政府派兵攻打荷軍,雙方達成協議,荷軍退守大元〈今台南一帶〉,風櫃尾荷蘭城堡由明政府接收,此後幾經興修,台灣光復以後,國軍於此興建機槍堡,殘蹟尚存。

鄭清澎湖海戰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退守廈門的鄭成功接獲台灣通事何斌所獻之台灣全圖,決定率軍取台。鄭功成先以百艘軍艦停泊澎湖,隨後親率精銳東進鹿耳門,登陸台灣戰勝荷軍後,於台灣設置承天府一府及天興、萬年兩縣,並於澎湖設置安撫司,屯駐重兵做為台灣門戶。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鄭克塽派劉國軒戍守澎湖,清朝水師提督施琅率軍由福建銅山出發,經花嶼入泊八罩島(安望安)安撫居民,隨後與劉國軒部將激戰獲勝,清軍攻陷澎湖,劉國軒兵敗逃回台灣,七月,鄭克塽降清,八月,施琅登陸台灣,鄭氏王朝覆已,隔年,台灣與澎湖正式納入清朝圖,澎湖設巡檢司附屬台灣縣,武備設水師副將。

清法戰爭澎湖之役

1884年(清光緒十年)發生清法戰爭,隔年二月十三日,法將孤拔率軍攻打澎湖,法軍從時裡登陸,三日就攻陷澎湖、佔領媽宮,清法雙方隨後議和,法軍撤退,孤拔在清法媾和的第三天病死媽宮,職務由副提督李士卑接任,法軍據澎五個月後撤離。澎湖議和後法軍自台灣最後撤退之處,清法戰後清廷相當重視澎湖防務,因戰爭期間漁翁島砲台係被法軍探知虛實乃致全島迅速淪陷,因此澎湖防務以該島為最優先。清法戰後,台灣脫離福建正式建省,澎湖改歸台灣省管轄(同年九月),劉銘傳並上奏朝廷,力陳澎湖為全台門戶,同時也是制宜南北洋的關鍵,要守台灣,則必先守澎湖,要保南洋,也必須力保澎湖。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澎興建四座新式砲台,從英國購入的三十一尊後膛鋼砲,有十七尊部署在澎湖,澎湖防務武官也由「副將」提升為「總兵」,清廷並決定修築媽宮城。

中日戰爭澎湖戰役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清、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隔年三月,正當清廷代表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交涉議和之際,日軍廣島大本營依照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武力攻佔台灣澎湖、掌握優勢」之指示,派遣比志島義輝率領日本混成支隊5508名士兵,從日本九州的佐世保軍港出發,三月二十三日上午,「松島」與「秋津州」兩艘日本軍艦開抵澎湖裡正角搶灘登陸,由於日軍火力強大,總兵周振邦與通判朱上泮意見不合,清軍士氣不振、畏戰竄逃,日軍很快登陸,隔日即攻佔拱北砲台、拿下馬公,清軍幾乎不戰自潰,只有零星抵抗,日軍只花三天的時間,就佔領澎湖全島。 澎湖一役,日軍死傷雖少,郤有千人在登陸後死於霍亂,四月十七日,日本佔領澎湖後的第二十四天,李鴻章與伊藤博文正式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

媽宮城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清法戰爭,法將孤拔率軍攻佔澎湖,清法議和法軍撤退後,澎湖築城設防之議四起,清廷派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督建媽宮城,1889年(光緒十五年)十月竣工,歷時一年十個月,耗資兩萬三千五百餘兩。 《劉銘傳於媽宮城竣工後會同閩浙總督卞寶第上奏報告》: 「澎湖一島為閩台咽喉,實屬海防最要之地,四面蒞海,形勢散漫,無險可守。光緒十一年法船退後,臣同前督臣楊昌濬會籌防務,相度其間,昌濬即有建城之議,澎湖紳民亦屢請建城垣。臣令澎湖鎮總兵吳宏洛詳細察勘,定於媽宮地方憑海築城,聯絡砲台,以資捍衛。除飭取周圍高厚丈尺,確造清冊咨部立案外,謹會同督臣卞寶第附片具陳。」 媽宮城城垣周圍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城垛五百七十個,牆身連城垛高一丈八尺,腳根入地三尺五寸、厚二丈四尺,設東、南、北、西及小南、小西共六門。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砲台,北面有護城河一道。其東、南、北、小西、小南五門,上蓋有敵樓各一座;東、西、北三門內旁,蓋更樓各兩間,西間內南首更樓一門。又東城安設砲一尊,城牆內蓋兵房四間。 六座城門各有名稱如下: 1.東門:朝陽門,已拆除,原址位於民生路、民權路與重慶街交叉口附近。 2.西門:大西門,與西門城牆一起被保留迄今,中華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改建為「中興門」,是六門中唯一不蓋敵樓之城門,位於介壽路澎防部中正堂對面。 3.南門:迎薰門,已拆除,原址位於中山路與中正路口附近,南門外為昔日官用碼頭。 4.北門:拱辰門,已拆除,原址位於民生路西端與民族路交會處。(今公車總站西側) 5.小西門:順承門,僅存城樓與毗連之部分牆垣,屬國家二級古蹟,原址位於中山路西端盡頭。 6.小南門:即敘門,已拆除,原址位於中山路與民族路口,昔日小南門外有商用碼頭。   媽宮城也稱「澎湖城」或「光緒城」,日本佔領澎湖後,為了擴大媽宮市區、擴建港口,兩度拆除媽宮城,媽宮城如今僅存西邊城牆以及大西門、順承門保留較為完整。

燈塔之島

澎湖古稱「西瀛」,葡萄牙人稱「漁人之島」,漁業是澎湖群島經濟命脈,居民以海為田,海上安全為澎湖建設之首,造就澎湖成為燈塔之島,澎湖縣較具規模的導航助漁裝置,包括燈塔、燈座、燈桿、燈杵、掛燈,共二十四座,數量與密度居全國之冠(全台及離外島燈塔及燈桿共七十六座)。 澎湖群島比較重要的燈塔有六座: 1.最老的燈塔:漁翁島燈塔(今稱西嶼燈塔) 2. 最東的燈塔:查某嶼燈塔 3. 最西的燈塔:花嶼燈塔 4. 最南的燈塔:七美燈塔,俗稱南滬燈塔 5. 最北的燈塔:目斗嶼燈塔,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竣工,首座日本人建造之燈塔,日人稱為「北島燈塔」 6. 黑水溝海域燈塔:東吉燈塔,緊鄰黑水溝,潮險海惡,1956年(中華民國四十五年)第二光盛輪海難就發生在該海域。

風之島嶼

澎湖群島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約溫約攝氏二十七度,五至九月氣候最好。冬吹東北季風,瞬間最大風速可達每秒二十二公尺以上,相當於中度颱風。澎湖因地形平坦,夏熱、雷雨少,年平均雨量只有一千公釐左右,是台灣降雨量最少的地區,雨量分配不均,以颱風雨為主,降雨多集中在四月至九月。 昔日澎湖多風災、旱災,移民生活艱苦,從史料文字可見一斑。 《澎湖紀略》記載:「惟澎湖風信,不惟與內地不同,亦與他海迥異,周歲獨春夏風信稍平,可以種植,然有風之日,已十居其五矣,一交秋分,直至冬底,則無日無風,其不沸海覆舟,斯亦幸矣。」 《清,開澎進士蔡廷蘭,續撫卹歌》 「四月下種六月旱,旱氣蒸鬱為螟蛉,七八九月鹹雨灑,腥風瘴霧交迷茫,早季晚季顆粒盡,饑死者死亡者亡。」

西瀛風貌

澎湖開拓雖早,但在清朝以前,著眼軍事加上地脊民貧多風旱,朝廷時管時棄,除了燈塔、砲台等軍事設施外,並無重大建設。清乾隆年間,澎湖通判胡建偉創建「文石書院」開辦教育、編撰志書,影響澎湖文風深遠。曾任江西省峽江、豐城兩縣知縣的開澎進士蔡廷蘭,即出自「文石書院」,然而澎湖主要的民生建設卻是始於日本人統治時代,中國對於澎湖並沒有重大的建設。

政治經略

澎湖設治雖早,但元明時期著眼於國防軍事,朝廷時管時棄,加上盜寇盤據,澎湖只留下少數戰亂古蹟,並無重大建設。清廷統治澎湖期間(1683-1895),主要著重於燈塔、媽宮城與砲台等軍事建設,另於文教科學也略有經略。 日本為了鞏固殖民地,殖民澎湖期間,主要建設包括創設學校,興建北海目斗嶼燈塔,引進大型水產加工魚灶與動力機械漁船以發展漁業,在馬公率先開辦電力、自來水及公共汽車等公共建設,建立完整戶籍與地籍数据,闢建馬公港做為侵略南太平洋的前進基地等。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以後後,蔣介石政府以澎湖做為反攻大陸的跳板、防禦台灣的前哨站、運補金馬前線的中繼站。初期,澎湖縣長為官派,後雖改為民選,但係軍職轉任,駐軍營舍使用大部分縣內公有土地,中華民國六十年代以後始由本地人出任地方民選首長。解嚴以後,澎湖脫去戰袍、駐軍銳減,民生建設乃漸漸擴及偏遠諸島。自撤退到台灣迄今,澎湖比較重要的地方建設包括:興建西嶼-白沙間跨海大橋,開辦台澎間海、空交通運輸,興建海水淡化廠、火力發電廠,完成全縣自來水系統與電力電訊設施,擴建港口、國際機場航站、道路以及辦理市地重劃更新等。

澎湖行政區劃演變史

澎湖群島自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年)設置巡檢司迄今,主管的行政機關名稱雖經歷多次改變,但所轄範圍始終為完整的行政區域。澎湖的主管機關名稱依時間順序演變如下: 元、明代:巡檢司 明鄭時期:安撫司 清代:巡檢司、海防糧捕廳,司、廳之下,有十三澳、八十二社。 日治時代:澎湖島廳、澎湖廳、澎湖郡、澎湖廳,下級行政區劃幾經更迭,日本戰敗投隆時,澎湖廳下轄澎湖島與望安兩支廳、六街庄。 中華民國統治以後:澎湖縣,下設六鄉鎮(市)、九十七村里。 六鄉鎮分別為馬公鎮(後改為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鄉、七美鄉。

澎湖地方自治史

澎湖未設治以前,因無政府管轄,維持社會秩序、管理聚落公共事務,概由聚落 長者澳長處理。清代設治以後,澳社自訂自治公約,處理澳社的農漁區界與民事 糾紛,初期違反規約者除了處罰銀錢外,還有板責、罰跪、抬枷、遊街等刑罰, 後期將刑罰手段去除,改為「送官究辦」,回歸官治。聚落的社會規範,輕者由 澳社自行處理,重者交由官府仲裁。日治時代廳、郡以下的行政事務由警察負責,殖民政府為緩和民氣、化解民怨, 於1920年(大正九年)頒佈「地方自治制度」,初期廳、郡不設協議會,街庄則 設有協議會,但是協議員全數官派,居民無自治權力。 1935年(昭和十年),台 灣總督府以律令第一號修改台灣州制、台灣市制及台灣街庄制,至1937年(昭 和12年)又公佈台灣廳制。廳制公佈後,廢郡升格廳制的澎湖,始得設置廳協 議會,但澎湖廳協議會協議員全部官派,街庄協議員一半官派,一半民選。日治 時代,1936年、1940年(昭和11年、昭和15年)澎湖舉辦兩次街庄協議員選 舉。官派的十位廳協議員中,本地人只有三位。國民政府統治初期,澎湖乃採間接選舉,嗣後,上至中央民意代表、省議員、縣長、縣議員,下至鄉鎮(市)長、鄉鎮(市)代表、村里長,乃次第改由公民普選產生。

澎湖的文風與教育

澎湖孤懸海外,昔日教育以私塾為主,第十八任通判胡建偉有鑑於澎湖學子會試須跨越大海遠渡台灣,常受風信、海濤所阻,首倡資助童生赴台考試,並報准於澎湖設立初試生(秀才)考區,澎湖學子應考者因而大增。胡氏為提倡文風,普及教育,於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於文澳地區創建「文石書院」,次年落成。 胡建偉並編撰完成《澎湖紀略》,該書為繼周于仁、胡格《澎湖志略》之後另一志書;1829年(道光九年),通判蔣鏞完成《澎湖續編》,1893年(光緒十九年),文石書院山長(主持人)林豪再刊行《澎湖廳志》,書中對文石書院有完整記載。文石書院,以澎湖出產的「文石」為名,日治時期改孔子廟。在1767-1895年(乾隆三十二年至光緒二十一年)的一百二十八年間,澎湖的書院教育,嘉惠無數學子。開澎進士蔡廷蘭以及舉人辛齊光、鄭步蟾、郭鶚翔等,皆出自文石書院。蔡廷蘭曾遠赴江西省任峽江、豐城兩縣知縣。日治時期,澎湖學制大變,採差別教育,國民教育分為「小學校」與「公學校」,日人子弟就讀「小學校」;澎湖子弟就讀「公學校」。1930年(昭和五年)澎湖日人學齡兒童就學率為百分之一百,澎湖籍學齡兒童的就學率,男童為50.5%,女童為7.83%,1931年(昭和六年),澎湖有小學校一所,公學校及分校場二十一所。1941年(昭和十六年),學制調整,合併小學校與公學校改稱「國民學校」,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時,澎湖共有國民學校二十三所。 澎湖的職業教育及社會教育始自日治時期,日人創辦馬公街立馬公水產補習學校(澎湖高級水產職業學校前身),1943年(昭和十八年)創立澎湖廳馬公高等女學校(戰後改設馬公中學);社會教育方面,日本人為推廣皇民化運動,設有國語(日語)傳習所,另有推廣職業教育的青年團、青年訓練所、青年學校及海洋少年團等,日本人對於澎湖的教育文化貢獻良多。國民政府統治初期,經濟社會結構改變,澎湖學童就學率陡降至50%以下,中華民國三十九年以後回升至70%,嗣後澎湖教育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回歸常軌,全面落實公平普及的國民義務教育,如今學齡兒童的就學率幾近於百分之一百。澎湖縣境內目前共有國民小學四十一所,國民中學十三所、分部一所,高級中學 與高級職業學校各一所,科技大學一所,另有一處國立空中大學指導中心、多所公立學校附設補習學校、幼稚園及社教機構。

澎湖的土地開發

元朝以前,澎湖土地以畜牧為主,農地也不廣闊。明初因海上群雄未靖,為杜絕海島未逋逃藪,朝廷乃「徙民墟地」,把居民強迫遷回泉州地區,澎湖一時變成海盜倭寇的補給站;明末清初,來自金門的漳泉兩地移民佔地開墾,但土地權屬的觀念並未法治化。 清領台後,朝廷開始對澎湖課征田賦,由於澎湖無水田,不產稻米,於是參照同 安下則園之例,以地種征賦(以地上物產課稅)。清廷追認入版圖前的私有土地 權,發給田契成為永業私田。清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公布新開墾土地申報制 度,已開墾的私有土地或土地買賣,向官府申報勘查後,發給墾單、契尾,土地 私有、政府課稅徵收地租,沒有開墾的土地則放任不管,因此民間的土地疆界糾 紛不斷,雍正年間,各社大多訂有禁止開墾社內「岸埔荒地」(即社內公有地)的規定。1898年(明治三十一年),日本政府公布「土地登記規則」,土地取得所有權登記才算是私有地,過去習慣佔有開墾而未取得所有權者一概歸公。退守台灣以後,國民政府除了保障將私有土地的所有權外,並實施土地出租和徵收放領,落實「耕者有其田」,另頒佈「都市平均地權條例」,土地開發以「地主報價、照價徵稅、照價收買、漲價歸公」方式管理。

能源建設

澎湖有草無木、燃料缺乏,在尚未引進煤油燃料與電力供應以前,居民就地取材,以曬乾牛糞、草根、高梁桿、地瓜藤、花生藤或漂流木當柴火。澎湖能源主要來自火力發電與少部分風力發電,尖山電廠的大型柴油發電機組,供應澎湖主要電力;矗立在白沙中翌草原上的風車,風速達每秒2.5公尺就能發電,澎湖因採用風力發電而邁入無污染的綠色能源新時代。

水資源利用

澎湖是全台降雨最少的地區,為了確保民生用水無虞,三座主要水庫興仁、東衛、成功均列為水源保護區,以蓄積自然降雨量;白沙鄉另有一座全台唯採地表下儲水的地下水庫---赤崁水庫;此外,中華民國第一座海水淡化廠,就座落在成功水庫旁的成功淨水廠內,1995年(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開始運轉,採先進的逆滲化原理將海水淡化,取得的淡水與淨水廠處理過後的水庫水混合供做民生用水,澎湖各離島也設有小型的海水淡化廠。

[编辑] 推薦網站

沿著菊島旅行-澎湖信息網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