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Amazon

We provide Linux to the World


We support WINRAR [What is this] - [Download .exe file(s) for Windows]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SITEMAP
Audiobooks by Valerio Di Stefano: Single Download - Complete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Alphabetical Download  [TAR] [WIM] [ZIP] [RAR] - Download Instructions

Make a donation: IBAN: IT36M0708677020000000008016 - BIC/SWIFT:  ICRAITRRU60 - VALERIO DI STEFANO or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歌仔戲 - Wikipedia

歌仔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歌仔戲(發音:歌子戲),是20世紀初葉發源於臺灣的傳統戲曲,中國亦稱之為薌劇。歌仔戲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讓社會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成為早期臺灣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歌仔戲的雛形為宜蘭地區的落地掃,吸收車鼓陣等元素,慢慢發展成小戲。而後又學習高甲戲北管戲京劇等各類大戲逐漸具備完整的戲曲形式。經歷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國民政府來台後推行國語運動壓縮、扭曲了表演形式與空間,在歷代藝人的努力傳承下,在臺灣本土化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歌仔戲重新獲得發展的動力。「歌仔」有山歌、小曲的意思。

目录

[编辑] 演出歷史

歌仔戲起源於台灣宜蘭地區,約產生於日治時期1900年代前後。創始者則眾說紛紜,有「歌仔助」歐來助、陳高犁、貓仔源等說法。

歌仔戲形成完整的戲劇表演後,由於採用閩南語演出,極受台灣百姓歡迎。1925年傳入福建廈門,自此流行於閩南地區。1927年傳入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地,自此逐漸風行東南亞華僑地區,當地開始組織歌仔戲團。

中日戰爭期間,日本殖民當局開始厲行皇民化運動,開始禁絕歌仔戲等和人傳統戲曲演出,歌仔戲藝人只得改穿和服、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也促使歌仔戲胡撇仔的形成。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接管台灣。1947年,開始推行國語運動,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限定准許演出劇目。1950年代極力推展反共政策,要求戲劇改良,相繼成立「台灣歌仔戲改良會」、「台灣省地方戲劇協進會」、「台灣省改良地方戲劇委員會」。演出女匪幹、延平復國、鑑湖女俠等戲。禁絕許多劇目,准演劇目多數強調忠孝節義,並推出多齣反共劇目。

1971年台灣省政府公佈〈加強推行國語實施計劃〉,197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國語推行辦法〉極力推展國語運動,台灣本土母語備受壓抑。1976年頒布〈廣播電視法〉,限制閩南語節目撥出時段、時數,甚至因而產生國語電視歌仔戲。

1980年代,台灣本土意識逐漸蓬勃,歌仔戲開始出現文化場,亦即舞台歌仔戲。歌仔戲團進入國家戲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表演。

[编辑] 薌劇

1925年中國廈門梨園戲團雙珠鳳曾聘請台灣歌仔戲藝人前往教授,自此在閩南地區流行。1926年臺灣玉蘭班前往廈門新世界劇場連演四個月。1928年臺灣人前往福建省泉州白礁慈濟宮謁祖時,聘請臺灣歌仔戲班三樂軒前往演出,曾在廈門演出,引起當地轟動。其後閩南地區便紛紛組成歌仔戲班。

當時國民政府曾因歌仔戲來自尚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指稱其為亡國調。福建當地藝人邵江海、林文良據歌仔戲曲調加以變革,成為改良調,並組演所謂改良戲,躲過國民政府取締。中共建政之後則將歌仔戲改稱薌劇,而歌仔則統稱錦歌。1949年,台海兩岸分隔之前,廈門都馬班前往台灣演出,引入都馬調,大陸政權易手之後,都馬班則留在台灣演出。

薌劇在中國政治運動及文藝政策影響下,進行許多變革,許多題材都曾被禁演,而改演具有濃厚政治意識形態的劇目。文化大革命期間,更難逃樣板戲的襲捲,因而受到京劇極大的影響。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樣板戲的影響雖少了,然而目前的演出形式仍然與民間審美差異極大,受到其他劇種影響,普通話的語言形式和京劇影子仍然隨處可見。在行腔上也採真假嗓互用的方式,與台灣用本嗓的方式不同。目前除了公立劇團外,閩南地區也有數百個民間劇團,並透過學術研討會、電視等媒介與台灣歌仔戲交流。

  • 參考資料

蔡玉婷 〈似曾相識彼岸花──歌仔戲兩岸尋親〉 光華雜誌

[编辑] 表演型態

[编辑] 落地掃時期

宜蘭地區稱早期的歌仔表演為「本地歌仔」,又稱「老歌仔」、「傳統歌仔」、「舊卷歌仔」。落地掃為歌仔戲最早的表演形式,近似於褒歌、車鼓小戲,無論生旦都由男性演員演出,採即席演出,也有組成陣頭形式參與廟會香陣,目前僅餘宜蘭地區尚有少數藝人,如陳旺欉等人加以傳承。

[编辑] 野臺歌仔戲

歌仔戲吸收四平戲、客家採茶戲、高甲戲、亂彈戲的表演形式,模仿其身段、服裝,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即所謂的「老歌仔」。台灣本地廟會最初都採以官話系統北管戲演出酬神,而後歌仔戲也逐漸成為酬神表演的戲曲,廣受臺灣百姓喜愛。酬神戲可分為扮仙戲與正戲兩部份,早期開演之時的扮仙戲仍以北管的官話語音演出,近來多直接採用閩南語演出。正戲則有日戲與夜戲,早期曾有日演北亂彈戲,夜演歌仔戲的形式。

野臺歌仔戲與內臺歌仔戲時期,歌仔戲的演出皆採「幕表戲」的表演形式,所謂幕表戲,即所謂「作活戲」,由劇班中的戲先生」講說劇目情節大概,大略敘述走位及表演過程,其餘則交由演員臨場表現,演員之間與文武場都要有極好的默契。而這種表演,側重於演員的功力,即所謂「腹內」功夫,要能即席編詞行腔,因而早期的劇本都是由資深藝人口耳相傳,經由手抄記錄為口述劇本。

[编辑] 內臺歌仔戲

日治時期,野台歌仔戲極受臺灣民眾歡迎,當時中國許多劇團來台演出,歌仔戲吸收福州班的布景、連本戲形式,學習京劇的武打、身段和鑼鼓點,表演更加精采。京劇當時在台灣稱為外江戲,民國初年在台灣曾流行一陣,1920年代漸趨沒落,來台演出的劇團因此滯留臺灣,解散劇團,藝人轉而加入歌仔戲班,使得歌仔戲融入武打元素。許多戲院開始延攬歌仔戲班進入內臺演出,觀眾必須買票進場,戲院沿街廣播宣傳,藝人則乘車,搭配文武場踩街遊行。此一時期,歌仔戲班常在戲院連演數月,在機關佈景上極其精巧炫目,甚而有水龍噴水演出。1915年左右,辜顯榮購下日本人經營的淡水戲院,改名新舞台,延聘戲班演出,膾炙一時。皇民化運動之後,歌仔戲被迫改穿日本和服,說日語演出。戰後,內臺歌仔戲又展現榮景,1950年代全台歌仔戲團有三百餘團在內臺演出,為內臺興盛時期,直到電視娛樂流行之後,漸趨於衰微,退出內臺。

[编辑] 廣播歌仔戲

1954年左右,台灣本地民本、中興、正聲、民聲、國聲及華聲等廣播電台延攬歌仔戲演員,藉由廣播演出,最早由一般的內臺歌仔戲班預先錄音,再由電臺播出。後來則由廣播公司自行成立歌仔戲團,至1960年代達於鼎盛。廣播歌仔戲時期,由於單靠聽覺傳達,所以音樂創作更加繁多,如中廣調、豐原調等等。當時最著名的劇團為正聲電台的「天馬歌劇團」,聚集相當多的著名演員。

[编辑] 電影歌仔戲

1955年,都馬班拍攝台灣史上第一部歌仔戲電影「六才子西廂記」,然票房不佳。拱樂社陳澄三隨之組織華興電影製片公司,拍攝「薛平貴與王寶釧」,由劉梅英、吳碧玉等人主演,於1956年播映。此後引發電影歌仔戲風潮,如賽金寶、美都、新南光、日月園等戲團也拍攝電影歌仔戲作品,至1965年後,電影作品止歇。電影歌仔戲將原有舞台劇本長篇故事濃縮、剪裁,於兩、三小時內呈現,深受觀眾歡迎。

[编辑] 電視歌仔戲

[编辑] 舞臺歌仔戲

[编辑] 服裝

[编辑] 歌仔戲的音樂形式

[编辑] 曲調

歌仔戲為歌謠體的戲曲形式,與崑曲莆仙戲一類的曲牌體不同,歌仔戲的音樂形式與來源非常多元,最初以宜蘭當地的歌仔為主,如四空仔(即七字調}、五空仔(即大調)、雜念,並且吸收其他小戲的留傘調、送歌調等等。戰後,福建都馬班來臺表演,除了影響歌仔戲的表演形式,更引進都馬調。七字調、都馬調、雜念調可以說是歌仔戲最基本的核心曲調。歌仔戲也從北管戲、京劇吸收一些曲調,豐富其原有的音樂元素。廣播歌仔戲及電視歌仔戲的發展之中,許多藝人也創作了繁多的曲目,甚至吸收台灣本地民謠、閩南與流行歌曲的曲調,如六月茉莉等,目前約略統計歌仔戲的曲調大約有三百多種。舞台歌仔戲成為風潮之後,許多戲團會根據劇情設計專有的曲調,不過這些曲調除了原創劇團外,較少流傳。


在日治時代皇民化運動中,歌仔戲被迫改穿和服,持武士刀,說日語,演日本戲,無形中也吸收不少日本歌曲,穿插在演出之中,形成特殊的胡撇仔(opera的閩南語音轉),內台歌仔戲式微後,野台歌仔戲在各種廟會酬神場合中,為迎合市井興趣,也穿插日語歌、流行歌曲,甚至國語流行歌曲,形成一種特殊的風貌。這種現象曾經引起學界及社會不少撻伐,然而在當代歌仔戲的發展下,一些劇團也特意採用胡撇仔的模式創作新的作品,如金枝演社、明華園歌劇團、許亞芬歌子戲劇坊等等,胡撇仔不再被視為只是迎合流俗的現象,而成為某種新興的表演手法。

其音樂大體可分為

  • 錦歌類
  • 哭調類
  • 民歌類
  • 戲曲類
  • 新調類

[编辑] 哭調

哭調在歌仔戲的唱腔之中極為重要,林谷芳認為哭調是臺灣人特有的苦歌形式。臺灣人透過歌仔戲的哭調宣洩其生命中的悲痛,臺灣為移民社會,本身在戲曲中傳達的情感就比較不受古典美學的約束,渡海開墾的困厄兼以長期的殖民統治,所積累的生命苦痛,便透過哭調加以排遣。而臺灣舊社會的女子,在傳統禮教與父權的約制下,歌仔戲的悲苦情韻更成為其情感的投射。哭調的表現形式常連綴許多曲子以組曲形式呈現,主要的伴奏樂器為洞簫、大筒絃。

臺灣各地都有其哭調,各冠以地名,如台南哭、彰化哭、宜蘭哭、艋舺哭,另還有大哭、七字哭、都馬哭、廣東怨等等。其基本形式仍是七言ㄧ句,而綴以虛字牽連屬引。


[编辑] 樂器

歌仔戲的伴奏有傳統樂器的椰胡、大廣弦、京胡、南胡、月琴、三絃、笛、簫、古箏、嗩吶、扣仔板、梆子、大鑼、小鑼、通鼓、北鼓、鈔、大鈸、小鈸、雙鈴、水魚及板拍等,有西洋樂器的爵士鼓、電子琴、電吉他、薩克斯風及大提琴等;凡是能夠助長音樂更加悅耳動聽者,都有人使用。 注入新的生命及活力的現代歌仔戲,躍登國際舞臺。(明華園歌劇團 提供)


[编辑] 歌仔戲的表演

[编辑] 行當

腳色行當是傳統戲曲的特性之一,也是「程式化」表演的重要特徵。行當同時代表演員訓練與腳色性格的分類。簡而言之,演員必須要先透過行當,才會進入腳色的扮演。 歌仔戲的行當本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種,但藉由與其他劇種的交流,漸漸演變為「八大柱」,包含:

  • 小生
  • 副生:第二個生。反派腳色稱為「反生」;若會武功則稱為「武生」。
  • 苦旦
  • 副旦:又稱花旦。反派腳色稱為「妖婦」;若會武功則稱為「武旦」。
  • 大花
  • 老婆(老旦)
  • 三花(丑角)
  • 彩旦:又稱三八、三八旦。

[编辑] 唱腔

不似京劇等其他劇種一般,歌仔戲所有行當全用本嗓演唱。也因此歌仔戲的唱腔依照演員及老師的不同特質,發展出各人不同的特色。

[编辑] 口白

生角與淨角的口白較為文雅,而旦角與丑角則較生活化。

[编辑] 身段

以下依據廖瓊枝女士「歌仔戲身段教材」中的示範,分為基礎與身段兩部份;側重於生、旦的身段。

  • 基礎動作
  1. 跤步:
    • 蹋跤
    • 換跤
    • 半屈跤
    • 屈跤
    • 夯跤
    • 小曲跤
    • 小旦步
    • 跤間步
    • 研步
    • 促步
    • 蹣步
    • 大跳
    • 蹉步(著急時)
    • 跪步
    • 踮步
    • 蹉步
    • 跑蹉步
    • 錯步
  2. 手路
    • 觀音指
    • 薑芽指
    • 含蕊指
    • 暴荀指
    • 並排內轉輪
    • 上下內輪輪
    • 並排外轉輪
    • 上下外轉輪
    • 輪手花
    • 反轉夯垣
    • 反轉插腰
    • 凌波手
    • 平排手
    • 拱手
    • 觀音指合
    • 觀音指分
    • 運環
  3. 袖尾
    • 單手落袖
    • 雙手落袖
    • 收袖
    • 落袖接收
    • 內翻袖
    • 外翻袖
    • 轉袖夯垣
    • 轉袖囥後腰
    • 撥袖
    • 平面掠袖
    • 橫向掠袖
    • 弄袖
    • 飄袖
    • 斾袖
    • 披袖
    • 反披袖
  • 身段

將各項基礎動作結合起來,並且配合觀目(眼神)即為表演的身段。包含:

  • 空手姿勢
  • 袖尾姿勢
  • 做工


其他的身段: 展扇花、駛目箭(送秋波)、閹雞行(半蹲行進)、踩四角......等。

[编辑] 台灣歌仔戲團

  • 一心戲劇團
  • 千凰創意劇團
  • 小倩歌仔戲團
  • 文薪劇團
  • 正明龍歌仔戲團
  • 民權歌劇團
  • 玉興歌劇團
  • 秀琴歌劇團
  • 周靖錦歌劇團
  • 尚和歌仔戲劇團
  • 明珠女子歌劇團
  • 明華園戲劇團
  • 明霞歌劇團
  • 河洛歌子戲團
  • 春美歌劇團
  • 唐美雲歌仔戲團
  • 海山戲館
  • 國光歌劇團
  • 許亞芬歌子戲劇坊
  • 陳美雲歌劇團
  • 鄉城歌仔戲劇團
  • 黃香蓮歌仔戲團
  • 新世華歌仔戲團
  • 新和興第二歌劇團
  • 新櫻鳳歌劇團
  • 嘉義光賽樂水錦歌劇團
  • 臺灣春風歌劇團
  • 蓮荷文化劇團
  • 賞樂坊劇團
  • 薪傳歌仔戲劇團
  • 鴻明歌劇團
  • 蘭陽戲劇團
  • 明珠女子歌劇團

[编辑] 歌仔戲名伶

[编辑] 戲狀元

  • 蕭守梨
  • 喬財寶
  • 蔣武童

[编辑] 名演員

  • 陳旺欉
  • 廖瓊枝
  • 楊麗花
  • 呂福祿
  • 陳昇琳
  • 葉青
  • 陳美雲
  • 許秀年
  • 唐美雲
  • 楊懷民
  • 許亞芬
  • 石慧君
  • 孫翠鳳
  • 郭春美
  • 柳瑜嘉
  • 鄧欽芳
  • 王嘉瑜
  • 林幸惠

[编辑] 外部链接

Our "Network":

Project Gutenberg
https://gutenberg.classicistranieri.c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11
https://encyclopaediabritannica.classicistranieri.com

Librivox Audiobooks
https://librivox.classicistranieri.com

Linux Distributions
https://old.classicistranieri.com

Magnatune (MP3 Music)
https://magnatune.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June 2008)
https://wikipedia.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March 2008)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mar2008/

Static Wikipedia (2007)
https://wikipedia2007.classicistranieri.com

Static Wikipedia (2006)
https://wikipedia2006.classicistranieri.com

Liber Liber
https://liberliber.classicistranieri.com

ZIM Files for Kiwix
https://zim.classicistranieri.com


Other Websites:

Bach - Goldberg Variations
https://www.goldbergvariations.org

Lazarillo de Tormes
https://www.lazarillodetormes.org

Madame Bovary
https://www.madamebovary.org

Il Fu Mattia Pascal
https://www.mattiapascal.it

The Voice in the Desert
https://www.thevoiceinthedesert.org

Confessione d'un amore fascista
https://www.amorefascista.it

Malinverno
https://www.malinverno.org

Debito formativo
https://www.debitoformativo.it

Adina Spire
https://www.adinaspi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