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鴨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鹹鴨蛋(又稱醃鴨蛋、鹹蛋,古稱鹹杬子),是一種中國傳統食品,不少中國食品如粽、月餅也會加入鹹鴨蛋黃。其中廣東月餅越多鴨蛋黃,價錢亦越矜貴,蛋黃以出油「顏色紅而油多」為上品。
目录 |
[编辑] 歷史
早於南北朝時期或更早前,中國人已有吃鹹鴨蛋的風俗。南北朝農書《齊民要術》指當時蘇州、揚州一帶已大量醃製,而且可以久藏,書中說:「 浸鴨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俱用,鹵鹹則卵浮。」說明鹹鴨蛋可以下酒佐食。
元代《農桑衣食摘要》中記載:「水鄉居者宜養之,雌鴨無雄,若足其豆麥,肥飽則生卵,可以供廚,甚濟食用,又可以醃藏。」。說明當時南方各省養鴨業的情況,盛產鹹蛋。1909年的南洋勸業會上,時人以其味美、蛋白質、脂肪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的含量豐富,向外推銷,從而遠銷日本、美國及新加坡等許多國家。
在現代生活,鹹鴨蛋因膽固醇高而開始受到冷待,但古人認為鴨蛋有其療效。本草綱目指:「俗傳小兒多痢,臭鹹鴨蛋食之,亦間有愈者。蓋鴨肉能治痢,而炒鹽亦治血痢耳。」
[编辑] 製法
鹹鴨蛋大多指醃製過的鴨蛋,各地的製法各有差異。當中以袁牧一句「醃蛋以高郵為佳」,令江蘇高郵的鹹鴨蛋較知名。各家製手包括:[1]
- 黃沙醃法:醃製時先將黃沙倒入盆中,加入鹽、油和水,拌成糊狀,再將晾乾的鮮鴨蛋逐個放入粘泥封存妥當,3周後可洗去泥沙煮食。一些地方亦會以泥沙代替黃沙,或在黃沙中加入粘土;亦會有人以麵粉加熱水成糊狀,加入食鹽、五香粉和白酒,以同樣方法製作。
- 鹽水醃製法:將食鹽溶於沸水,冷卻後倒入壇中,並將洗淨晾乾的鴨蛋,逐個放進鹽水中,加以密封,置通風處,25天左右即可開壇取蛋煮食。此法醃製的鹹鴨蛋,據說可令蛋黃多出油。另外亦可在鹽水中加入花椒、桂皮、茴香、生薑、鹽,將洗淨的鴨蛋泡入,封存後待40天即可煮食。
- 白酒浸製法:浸醃時先將晾乾的鴨蛋放在白酒中浸蘸,再滾上精鹽,放入容器內,密封放置在乾燥、陰涼、通風處,約30天即可取出煮食。
- 辣醬醃法:備辣醬精鹽各一碗,把鴨蛋逐個在辣醬中均勻蘸一下,以精鹽中滾一遍,放入瓷罐,頂層撒鹽少許,加蓋並以牛皮紙密封,放置在陰涼通風處,30至40天即可食用。另有人會將辣醬、白酒,按8:2的比例拌勻,以同樣方法把鴨蛋醃製70至90天,據說這種醃鴨蛋呈辣紅色,酒香四溢,鹹中微辛。
[编辑] 俚語
賣鹹鴨蛋除了是描述一種職業,在粵語中是死亡的意思,與閩南語去蘇州賣鴨蛋或去蘇州賣鹹鴨蛋意義相同。如:「小陳去了賣鹹鴨蛋。」意思就是小陳死了。
賣咸鴨蛋是委婉語,暗示死亡。一說是因為以前入棺,棺下放大量牙灰,而咸鴨蛋製作過程中,也會加入大量牙灰,故有此比喻。另一說指有關說法源自閩南語「去土丘賣鹹鴨蛋」,「土丘」指墳墓,閩南掃墓習俗中,有些人在先人的墳前祭拜後,會把冥紙用石塊壓在墓碑上,再把鴨蛋殼撒在墳墓隆起的土丘上,由於閩南語裡「土丘」與「蘇州」音近,演變成「去蘇州賣鹹鴨蛋」,在粵語裡再演變成「賣鹹鴨蛋」。
[编辑] 相關
- 蘇丹紅鹹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