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登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生平
少年时因家境贫寒,未入私塾读书,在家务农并练习武术。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0年,赵登禹被任命为第16混成旅直属工兵连第3排排长,后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1930年,赵登禹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1933年初,日军越过山海关,进入热河省。3月4日攻占承德,并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10日,日军逼近喜峰口。赵登禹奉命率领109旅从蓟县出发夜间急行军40华里,在日军之前抵达喜峰口孩儿岭,并将日军先头部队击退,在孩儿岭及口门一线稳定了前沿。为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日军,赵登禹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战斗中,赵登禹腿部被炸弹击伤。入夜,赵登禹又利用日军警戒疏忽,率3000人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使日军措手不及,死伤甚众,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
长城抗战后,第29军被调回察哈尔省驻防,赵登禹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132师师长,并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35年8月,第29军被调到北平地区驻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进攻宛平城,第29军奋起反击。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7月28日,日军调集上万军队并动用30多架飞机,分别向北平、天津以及邻近各战略要地大举进攻。向29军阵地发起猛攻,由于力量相差悬殊,中方伤亡较大,日军从东、西两侧攻入南苑。日军出动4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阵地,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攻击。日军将中国军队切成数段,分割包围。此时,赵登禹率卫士30余人,指挥29军卫队旅和军训团学生队与日军进行激烈的撕杀,双方陷入肉搏战,中国军队损失惨重。后接到上级命令,要赵登禹指挥部队后撤到大红门一带。日军窥出赵登禹准备退到大红门的意图,抢先在南苑到大红门的公路两侧架起机枪,以火力封锁道路。为激励将士,赵登禹乘车指挥部队向大红门方向撤退。车行到大红门附近的御河桥时被炸毁,赵登禹身受重伤,警卫劝其立即撤退的安全地方,赵登禹不肯,带领部队继续向日军反击。后又被炸弹炸断双腿而昏迷,随后殉国,时年39岁。
[编辑] 临终遗言
昏迷苏醒后,向传令兵说:“不要管我,你回去告诉北平城里的我的老母,她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请她老人家放心吧!”说完就停止了呼吸。
[编辑] 生后评价
赵登禹殉国后国共双方都对其做出积极评价。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1945年后,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以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对卢沟桥西道口的赵登禹烈士墓进行了多次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