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殯葬管理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市殯葬管理處為台北市地區負責喪葬事宜的台北市政府所轄機構。該殯葬管理處除了監督台北葬儀社及墓地管理外,也轄有台北市第一殯儀館、台北市第二殯儀館、陽明山靈骨塔與富德靈骨樓等四處殯葬及火葬執行機構。組織編制超過200人,服務大台北地區市民的台北市殯葬管理處,今與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的第一殯儀館合署辦公。殯葬處除了是台北市唯一火葬處理機構外也提供喪葬服務事宜及推廣簡化喪禮。
目录 |
[编辑] 歷史
該處前身為日治時期由台北市役所經營的葬儀堂。位於今十四號、十五號公園附近的葬儀堂建於1942年,主要業務除了提供日籍內地人火葬場所外,並提供西式化公祭祭典及遺體服務,另外,也連帶管理葬儀堂所在三板橋一帶的骨灰墓園(即十四號及十五號公園)。
[编辑] 前身
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葬儀堂本為公營,但因戰前的台灣人不習火葬,業務內容多更動為土葬之前的遺體處理及葬儀等事宜。1950年,台北市長游彌堅無償將其葬儀堂交由上海人游宗範經營並將葬儀堂所轄六張犁墓地委交管理。而滬商游宗範除了將葬儀堂改名為極樂殯儀館之外,仍繼續從事葬儀事項,而名義上仍受台北市政府管理。
[编辑] 設置
因為外來人口迅速增多、台灣人漸漸接受火葬、骨灰墓園變成住家違建等等因素,於供需不平衡下,設於林森北路附近的簡陋設備之私人極樂殯儀館不敷使用。鑑於此,台北市政府特於1965年在瑠公圳末梢沼澤公用地成立台北市立殯儀館(即今民權東路台北市第一殯儀館現址)。
與葬儀堂或極樂殯儀館相同的,該殯儀館並非墓園,而是專門協助喪家處理喪禮祭拜及提供停棺冷藏遺體等喪葬事宜的處所。1989年9月,市立殯儀館改名台北市第一殯儀館,並於木柵地區增設台北市第二殯儀館。為了統籌與管理方面,北市政府特別將兩館行政業務正式合併,並成立台北市殯葬管理處以督導兩殯儀館及執行火葬事宜。
[编辑] 現況
今台北市市民火葬比例已達九成,在此情況下,殯葬管理處成為市府內相當重要的機構。而與台北市第一殯儀館合署辦公的殯葬管理處,除管理第一殯儀館與第二殯儀館業務之外,尚轄有陽明山靈骨塔與富德靈骨樓兩放置骨灰的處所,也為台北市火葬的專責機構。而負責的業務為監督上述四轄內殯葬執行機構外及負責督導民間葬儀社、靈骨塔等等喪葬行政。除此之外,殯葬管理處亦負有聯合公祭等簡化喪禮推動。
[编辑] 設施
就遺體處理方面,台北市殯葬管理處轄有第一及第二殯儀館,前者與管理處合署辦公,後者則設於台北郊區木柵附近。兩館皆設有禮堂,可提供喪家停棺、大殮、家祭、公祭場地及人力支援幫助。較為特殊的是,禮堂可視市民需求,佈置成不同宗教,如:道教、佛教、基督教等會場,家屬可於會場內誦經、作旬、追思。
兩館皆有的冷藏室,除了申請喪家的家屬大體短暫放置外,也存放台北市身份不明的意外事故遺體﹔如車禍事件的受害人大體。另外,兩館也皆具有防腐作業能力。
在火葬事宜方面,殯葬管理處也在第二殯葬館內設置多部焚化爐,提供火葬服務,而管理處下轄的陽明山靈骨塔與位於木柵富德公墓內的富德靈骨塔也是除了民營慈恩園之外的兩處合法靈骨塔。
[编辑] 第一殯儀館
- 甲、乙、丙、丁等四等級禮堂共九間
- 冷藏室一間(內含冷藏庫144屜,停屍床22張)
- 防腐作業室一間(遺體化妝)
- 停棺室二間
- 貢飯(腳尾飯)設施
[编辑] 第二殯儀館
- 火葬場
- 甲、乙、丙、丁等四等級禮堂共十二間
- 冷藏室一間(內含冷藏庫516屜,停屍床10張)
- 大型冷藏庫一間(最多可停放遺體80具)
- 防腐作業室一間
- 貢飯設施。
[编辑] 陽明山靈骨塔
- 位置:北投陽明山第一公墓內
- 建築:七層寶塔式建築
[编辑] 富德靈骨樓
- 位置:位於文山富德墓區內
- 建築:地面五層,地下一層古典宮殿式建築
[编辑] 其他
陽明山公墓與富德公墓﹔均禁止土葬,不過允許樹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