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白話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粵語白話文是粵語的書面語,跟粵語口語的語法、詞彙、句式吻合的很好。一般认为其出現不比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为代表的白話文晚。在1949年之前粤语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外华人社区民間粵語白話文已經非常盛行,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才漸漸由政府規定的現代漢語白話文取代。直到現在香港、澳門以及廣東,广西各地民間仍然有不少人在使用。港產電影的字幕也多為粵語白話文。
已故香港著名作家黃霑有很多作品均以粵語白話文寫作而成;如散文集《不文集》;小說《香港仔手記》;歌詞《問我》等。許冠傑的歌曲中有相當部分用粵語白話文填詞。亦有人將徐志摩的現代漢語詩歌翻譯成粵語白話文,譯作別有一番風味。
粵語白話文採用粵語自身的詞彙、語法、句式,對於非粵語使用者來說,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的文章是難以看懂的。
[编辑] 粵語白話文的規範化
由於沒有得到政府採納和支持,又缺乏專門的規範機構,人們書寫粵語白話文經常出現錯別字,或者乾脆拿同音字及英文字母代替,使得書寫頗爲混亂。盡管如此,約定俗成的「標準」還是存在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由於當時的粵劇是少數把粵語寫出來的文字紀錄,這些粵劇劇本或戲院的介紹成為了非官方的規範標準,得到大眾都依從。
1980年代,香港的電視節目《每日一字》有幾集多次提出過粤语(以广州话为标准口音)有很多講法其實是很古雅的。節目主持林佐瀚還到圖書館翻查這些字的正音、正寫,並於節目中給大家介紹。有不少當時已經被遺忘的古字,如「攰」(累的意思)這一個字就是這樣得到重生(若根據《廣州話字典》,這個字被寫成為「癐」)。從此,香港的語文工作者開始了新一輪的「正字正音運動」,並在多份報章中要求傳媒必須「寫正字、讀正音」。
[编辑] 參看
[编辑] 參考
- 林佐瀚,《每日一字》,博益出版社
- 《廣州話字典》
- 《最緊要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