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窑洞是一种民居建筑形式,是中国大陆黄土高原地区,例如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特色建筑。
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应天圆地方之说)。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常见的单间窑洞宽3.5米左右,高3-4米,深5-9米。前面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窑洞前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
[编辑] 分类
- 土窑:直接在黄土形成的崖壁上挖孔形成居室。多数在内部加盖砖或石墙,以防止土层倒塌。
- 砖窑、石窑:在平地上用砖或石头搭成墙壁和上部的拱,然后人工盖上土。
- 接口土窑,也称砖(石)面窑,是上面两类的混合:在土洞的前方用砖、石扩建而成。
[编辑] 排列形式
一户人家一般需要3孔以上的窑洞。正窑(一家之长居住的窑洞)向南或向东。各个窑洞可以并列,上下排列用磴道或梯子相连,或者围成四合院形式。
[编辑] 优缺点
黄土高原比较缺乏木、石等建筑材料和烧砖、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质地细密的黄土层。窑洞特别是土窑充分利用了这一情况。外部的土层有利于室内恒温和隔音。下面是实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灾不易传播。
缺点是只能单层建筑,不耐雨淋,内部容易潮湿。而且室内光线、透气比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