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滬就是利用玄武岩及珊瑚礁在潮間帶築成的捕魚石牆,也是一種海中陷阱,當漲潮時,魚兒游進牆內,退潮時歸路受阻,而身陷石滬中,這特殊景觀的休閒漁業,以澎湖群島最盛行,它也為這美麗的島嶼,紀錄下永恆的浪漫傳說。
目录 |
[编辑] 石滬的源起
石滬這種捕魚陷阱也許僅見於台灣,到底是平埔族、原住民或是漢人發明,目前還沒有定論。石滬適用於礁石岸的潮間帶,依照潮流的方向,以大石頭慢慢堆砌而成,沒有固定形狀,所以,石滬要是捕捉迴游性魚類,很多魚類有追浪的習慣,當漲潮時會跟著浪花靠近岸邊,當退潮時會跟著浪遠離岸邊,而石滬的設計就是利用魚類的特性,模擬成自然的岸,誘拐魚類沿著石滬的石牆往內游.而當潮水退去時,因為石滬設計上的巧妙,讓石滬內的水位比滬口的水位低,簡單講就是滬口通外的地方游不過去了,這樣一來就成了天然的魚池,人們也就可以在退潮後輕鬆的下去抓魚了,換言之,一旦漲潮時,海水灌入石滬中,魚群跟著飄流入內的浮游生物,慢慢進入滬內,等到退潮,滬內的海水一下減退,「魚困淺灘」,因貪吃肇禍,就這麼斷送性命,這就是石滬捕魚的原理。
[编辑] 石滬的分布
在整個澎湖群島內有500多座石滬,其中,七美嶼的雙心石滬,是最知名的,但七美嶼的石滬並不多,要談數量,要說壯觀,那可要到吉貝嶼,坐飛機由上空看吉貝嶼,島外一圈一圈的環繞的線條,都是石滬,這裡的石滬多達6、70座。七美嶼的雙心石滬雖然美,但要走到滬中,在陡峭的山壁爬上走下其實蠻累的;西嶼鄉牛心山下還有一座石滬,就在路邊,比較容易親近。
[编辑] 石滬的建造
石滬看起來外型簡單,但做起來可是一件大工程,沒有人能夠獨立完成;堆砌石滬的石頭每個都重達1、20公斤,由附近的山上找尋適合的石材,運到現場,等到退潮才能下水工作,一天能工作的時間也不過4個小時,一群人共同做,這樣的堆疊石滬過程,花費的時間大約為5年。堆疊石滬需要技巧,滬石該如何疊才不會毀於潮汐的沖蝕,這可是專門的學問,石滬堆完之後,也要長期維護;失去捕魚功能的雙心石滬,已可見滬外延伸的線條已有崩毀的情況,如果不維護任由崩落,這個心心相印的石滬,遲早也會毀於潮汐之中。
[编辑] 石滬的經營
工程浩大,石滬很少屬於個人所有,大部分都是幾戶共有,甚至也有全村共有,若是全村共有,漁獲就歸村內的宮廟;由此可見,昔日澎湖各村的自治制度相當成熟且有強而有力。
[编辑] 最有名的雙心石滬
澎湖群島南方七美嶼的雙心石滬,有地球上最美石滬的稱號,成千成萬的石頭,堆成心心相印的石滬;感性說石滬,太夢幻,落實到現實,雙心石滬的出現,只是一個美麗的意外。 一般石滬都只有一個滬,也就是只有一個圈住魚的地方,雙心石滬分為外滬、內滬兩個滬,據推測,可能是第一道滬做完之後,發現水太深,退潮時留不住魚,才做了做第二道的內滬。為生活的所苦的先民們,大概也沒空搞浪漫,誰知道依照地形而築的滬會成為彷如心型的兩道優美線條,誰知道,失去捕魚功能的石滬,會被後代子孫轉化為愛情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