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翬(1632年—1717年),字石谷,清初畫家。號耕煙散人,又號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
出身於繪畫世家。祖上五代擅畫,曾祖王伯臣善畫花鳥,祖父王載仕擅長山水、人物、花卉;生父王雲客善畫山水。少時先拜同里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後見賞於王鑑和王時敏,收為弟子,對傳統古畫的鑑賞、臨摹,功力極深,宋以來許多失傳的古畫,借王翬的臨摹得以傳世。筆參古今,貌含南北,畫技之精熟為清代第一。清代张庚的《国朝画征录》 评其为“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焉”。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康熙之命,上京監繪《康熙南巡圖》的一系列製作,繪畢御賜「山水清暉」匾額,歸里致仕,求畫者甚眾。王翬與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合稱四王,又与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或“清六家”。王翬從學弟子甚多,是“虞山派”的創始人。
康熙南巡圖
该图是王翚带领约一千名画工,包括画家有杨晋、冷枚、王云、徐玫等人,历时六年完成的共十二卷的长篇巨制,绘康熙皇帝六次南巡的情况。该图为绢本,设色,纵67.8厘米,每一卷的长度为14米至26米不等,今尚存九卷,第一,九,十,十一,十二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二,第四卷现藏于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第三,第七卷现藏于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