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廈新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望廈新村位於澳門北區、望廈村以北的社會房屋。原來是陸軍球場,場內除擁有一個眞草足球場外,四周有泥沙地質的田徑跑道環繞,場邊亦設有軍人作體能及戰爭技術訓練的設備。主要供駐澳葡國軍隊,用以訓練軍人,或借予體育團體及學校練習及比賽之用。
1979年林茂塘木屋區大火,澳葡政府在望廈陸軍球場設置臨時收容所安置數千火災居民。數年後,收容所改建為望廈平民新村,共有六百五十個單位,可容納二千人,當時房屋租金由十九元至八百五十元不等。部分地段開闢為馬路,以延長俾利喇街,使之與慕拉士大馬路相連。
球場部分地段在1980年代建成望廈體育館,為本澳第一個公衆室內體育館。1993年,理工學院體育學校遷入。
2006年,政府為解決草根階層住屋困難,計劃利用鄰近一幅厰房地段興建兩座五十四層高的社會房屋大廈,引起民間極大反應 (尤其憂慮消防、交通、健康等問題,而且欠缺諮詢就開標),其中專欄作家黃東更長期撰文批評,斥之為「不理民意;權充專業;抗拒城市規劃;先斬後奏霸王硬上弓」[1]。居民亦戲稱此計劃為「天空之城」,惟當局在9月1日表示,第一期工程預計最快可於月內動工,完成後可提供1014個社屋單位,預計兩年後落成,屆時現有望廈新村社屋租戶調遷工作便會展開。
第二期工程於第一期工程竣工、租戶原地調遷及拆卸原望廈新村後動工興建,初步預計第二期可提供一千四百多個社屋單位。
據《澳門日報》10月7日報導,當局透過對原規劃的適當調整,在保持住宅單位面積大小設計的前提下,每幢的樓層數量將調減至45層,兩幢共提供984個單位。至於綠化休憩、公共社會設施、公共停車場,以及按建築及防火條例規定設置的避火層等配套設施將繼續維持。新規劃的方案將在施工期及造價方面都有所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