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东荪(1886年12月9日-1973年6月2日),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目录 |
[编辑] 家世
张东荪祖辈为官宦世家。曾祖张裴曾任嘉定知县、泰州知州。祖父张之杲曾任嘉定、吴江、阳湖、长洲等县知县,及泰州知州。父张上龢,曾任直隶昌黎、博野、宁县、万全、内邱、静海、元城知县。兄张尔田,近代著名学者、词人,曾官刑部主事、知县、候补知府,燕京大学国学总导师。
[编辑] 生平
- 辛亥革命前夕,张东荪回国。1912年,参加南京临时政府并任临时内务部秘书。南京政府解散后,列名孙中山新建的国民党之中,又与梁启超及进步党关系密切,虽然没有正式入党,但当时被人视为进步党骨干。此后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走第三种路线,既反对袁世凯复辟,又不支持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同时企图调和国民党与进步党的关系。
- 1920年,与人在上海筹办中国公学,自任大学部主任,后因经费问题辞职。
- 1921年曾参加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会议。
- 1924年,不再担任《时事新报》主编,专任中国公学教授,后任上海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教授。
- 1927年8月,他与瞿世英创办中国第一个哲学研究专刊《哲学评论》。
- 1930年任北平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1932年,与张君劢组织成立国家社会党(“国社党”),并创办机关刊物《再生》周刊。
- 抗日战争期间,主张国共合作,同时与中共地下党接触,并曾介绍燕京大学学生到中共抗日根据地。日本对美国宣战后,燕京大学被强占,张东荪被捕,被关押半年之久,但并未屈服,曾自杀四次。后被判缓刑保释出狱。
- 1944年,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1945年11月,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任军事组召集人及综合委员会委员,并在会议上提出“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两个原则。
- 1946年在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民盟秘书长。
- 1948年底,作为傅作义的代表与中共代表秘密谈判,促使实现了12月24日北平和平解放。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同时仍担任燕京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教授。
- 1951年被指控向美国出卖国家重要情报,被免去政府职务,并被民盟开除,但工资照发。文革中于1968年1月被捕,关押于秦城监狱,直至病逝。
- 其长子康奈尔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张宗炳也被同时逮捕,在狱中精神错乱,1975年释放后,才逐渐恢复。次子剑桥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中科院学部委员张宗燧,1969年于中关村宿舍自杀。三子张宗颖1966年与妻在遭“斗争”后一同自杀。两个孙子张鹤慈、张佑慈均在文革中被判重刑,关押劳改10多年。
[编辑] 思想
- 早年好佛学,研读佛经,由此培养了对哲学的兴趣。
- 在日本时,接触西方哲学、心理学和科学,思想开始转变。
- 五四前后,一方面反对旧思想,提倡“彻底输入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一方面宣传改良社会主义,但受到马克思主义者批评,影响有限。
- 1923年,科学与玄学论战中,支持玄学派,反对科学的人生观。
- 1929年的论文集《新哲学论丛》中初步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泛架构主义”和“层创进化”的宇宙观、“主智的创造的”人生观和“交互作用”的认识论。他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尝试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人。
- 1931年12月,在《哲学评论》上发表《条理范畴与设准》,开始提出新的认识论观点。1932年提出了“认识的多元主义”。
- 他对西方道德学和价值论的介绍,曾引起较大反响。1930年代,张东荪已被公推为“中国新唯心论领袖”。
- 1930年代,他曾发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论战。
- 1940年代末《观察》杂志关于“自由主义往何处去”的争论中,他提出“社会的计划性与文化上的自由主义并存”的主张。
- 1949年之后,他不再发表文章。
[编辑] 评价
金岳霖晚年回忆录中称“张东荪玩政治”,对其一生颇有微词。
曾受其邀请担任《学灯》主编的俞颂华在1940年代曾这样评价他:“一言以蔽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者,不是一个党人,也不是一个政治家。如果有人期待他做一个党人或党魁,在政治舞台上立功,那就不是他的知己。我们只能期待他在立德与立言方面有不断的贡献。人不是万能的,各有短处与长处。他能立德立言,并且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成就,所以他始终能站在时代前锋,为青年学子所敬爱的导师。至于他参加政治,至多也只能在立德的方面示范,若使要他在政治上,尤其是在今日中国的政治上立赫赫之功,那是决不可能的。”
[编辑] 主要著作
- 《新哲学论丛》
- 《认识论》
- 《道德哲学》
- 《知识与文化》
- 《思想与社会》
- 《理性与民主》
- 《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
[编辑] 诗歌作品
万物虽殊倘一源,同从水出可复还。 斯人翻到诸行底,引得千夫更汲泉。
气凝成水气为根,生灭只当聚散论。 地亦如球何计早,就中轻者是灵魂。
方圆诸相不离心,而况香和色及音。 莫讶言神非得已,块然外物确难寻。